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简单科技 微信的罪与罚

   时间:2015-01-04 09:39:54 来源:百度百家作者: 康斯坦丁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天,是那种看不到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的陌生社交;接着是熟人社交,90后们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则每天给其刚出生的婴儿拍照留念,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着朋友们点赞和评论;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网络里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除了生孩子那点事儿之外,现代人都能在网上完成了。

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民App,成为这个虚拟国度里最耀眼的明星。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业界严肃的表扬,赞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以至于腾讯不断给微信加料,例如红包、扫码、微商等等,更让人感觉牛逼的是,微信每推出一项服务就能在理论上颠覆一项传统业务,但显然,这些说法有点过,最起码是揠苗助长了:在主流的语音交流中,我们第一反应依旧是传统的电话业务;微信红包一个春节赚了1亿用户,但没能颠覆支付宝,在微信红包最火的几天内,他们的交易人数大概是800万,而支付宝的交易达到100000000笔,至于,微商就更摆不到台面上来讲,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若有若无的面膜了!

如果非要给微信找点颠覆性的成果,恐怕只能是社交内战了。因朋友圈的风靡,微博逐渐势微,腾讯干脆解散微博团队,连自家的QQ空间也受到了冲击,但这点成果远不能满足腾讯的野心,毕竟,微信这个流量入口实在是一把巨大的好牌。但要真正把这些流量变成QQ币,微信首先需要考虑赎罪,让其成为一种更健康、正直、完美国民应用。

中国人智商与朋友圈无关

前不久,一篇题目为《微信朋友圈拉低中国人整体智商》的分析评论风靡网络,大致意思就是朋友圈建立了熟人之间的强联系,与微博的广场环境相比,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有谣言入侵将会迅速传播,而且被粉碎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因用户在微信上的投入时间越来越多,正经看书、上网、搞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大家的智商都会下降。

笔者认为,微信影响中国人智商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有90%的担心属于“杞人忧天”。众所周知,现在朋友圈里最流行的内容主要是生活常识、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因缺乏专业性的审核机制,难免有夸大、虚假的成分存在,甚至有一些伪论点,但充其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还不至于影响智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生活常识上的不准确,消费者只需要做些简单尝试就能验证,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心灵鸡汤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他成全了一些成功学大师,但信徒们却永远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这和智商没有关系,只能是让用户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在不知不觉间竟与中国大的社会环境不谋而合,只是在梦醒之后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养生知识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忠实粉丝的健康,而这也是亟待整顿的内容,笔者建议朋友圈可效仿百度百科的做法,像医学、法律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专业机构的认证才能发布,从而避免庸医给公众造成困扰。当然,即便朋友圈里有些医学、养生知识,但笔者就不相信,有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突发脑血栓不去医院,而是跑到朋友圈求助?或许,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太高估微信的魅力,也太低估传统专业机构的能力了。

微商:微伤朋友,重伤感情

其实,朋友圈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能对用户行为产生1%的影响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它们只是业余生活中的娱乐式谈资。因不涉及利益问题,所以,也不该承受实质性的罪名。但最近兴起的“微商”却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是搞虚假信息,伤点感情倒不算什么,关键是会伤害到钱。

2014年可以说是“微商”的元年,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走入正轨,最起码,暴力刷屏走的不是正道儿,他们构建了分销体系,重推销,轻卖货,有些过分的家伙甚至连商品都没有,无异于微信里的传销窝点。霸屏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微信用户体验,而且因品牌缺失,商品质量低劣,微商仅用半年的时间就透支完了商业信用和社交资源。事实上,面对琳琅满目的推销广告,我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严重者直接屏蔽。而当普通用户声讨这种行为时,他们却搬出首富马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刷下去一定会成功…

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理应有资本去和手机淘宝去掰一掰手腕,但淘宝早年也是从最基本的商业信誉开始的,这几乎是任何商业体系的核心,无奸不商只是最低层次的竞争罢了。而且,微信之于淘宝具有更强大的社交属性,而且朋友圈里建立的都是强关系,笔者倒是建议,与其迷途不知悔改,倒不如好好利用自己的强大的社交能力,腾讯完全可以守住商家入口,提高商品准入门槛以确保商品质量,而“微商”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消费体验分享给熟人,也就是说,他们只负责社交分享,不负责直接发货,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取消了商品价格分级模式,由粉丝直接把商家的货物推荐给熟人。在这种体系里,基础商家、推广粉丝以及货物渠道都应该受严格的资质管控,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建制一种“可信赖”的商业关系,利润则全部来自于商品的质量和属性。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微商”的灵魂洗涤干净,也让朋友圈恢复健康。真是不希望,一个好东西愣生生地让金钱和欲望掐住了脖子。

科技成瘾,2015抛弃电子设备

朋友圈信息泛滥,或者说假信息泛滥;微商假货泛滥,或者连假货都没有,这些罪名都不应该归罪于微信本身,统统来自人性的劣根,微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下水道”的角色。但作为一款优质的社交app,微信带来了焦虑情绪、加剧了人际间地冷漠,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互联网上,每个小时都有大量的聚会照片,微信的忠实粉丝已经把聚会浓缩成一条朋友圈了,好像吃饭要是不拍张照片就跟白吃了一样,而在桌子上,又多少人能不玩手机专心吃菜呢?

由这些软件搭建起的新型社交关系,正在取代由血缘、地域、工作建立的联系,我们在惊叹于社交软件魅力的同时,也不禁暗自担心:这种关系可靠吗?或者说沉溺于此,真的健康吗?

科技成瘾人士拥有至少10款以上的App, 而微信也只是其中一款,但毫无疑问,这个小绿人辐射范围最广,简直老少皆宜,贫富通吃。微信先是占有了人类的碎片时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我们的大块时间,我们每天要刷20次以上的朋友圈,倘若5分钟/次,相当于100分钟,但这些时间都不容易被察觉,却白白溜走了。这种零碎时间的消耗,比起微商骗钱、朋友圈骗色来说更加可怕,前两种好比军队攻城,哪怕屠城3天之后也会撤离,但微信之于时间的消耗就像是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蜘蛛结网,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而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无法反抗…

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有53%的社交软件用户承认,闲暇时光里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刷新朋友状态,如果两天之内没有登录就会紧张、焦虑,堪比当众演讲或者结婚的前夜。专家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科技成瘾,现在这样的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8。或许,我们不用太质疑这项研究的真实性,单就自己感受对社交软件依赖程度就大致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正是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害,一些美国志愿者发起了“新德勒运动”旨在帮助人们戒掉“科技瘾”,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中,同时,专家也预测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的一年,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会尝试着丢掉消费电子产品、社交网站以及其他科技产品。显然,这不足以左右科技的进程,但却能让消费者更加清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