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马云的预言准不准 京东未来到底行不行?

   时间:2015-01-14 14:32:37 来源:创事记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很多人都说中式互联网江湖其实最像娱乐圈,从现在的趋势看,这其实是真的,并在近来马云战京东这事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马云吐槽京东这事被引爆以来似乎就没人去关注马云说的东西对不对,有没有价值,大家更多的只是在关注马云攻击了京东,京东回击了马云,马云道歉了,马云被偷录了,再和人说话要去澡堂了...。如果这不是娱乐圈那什么是娱乐圈?这似乎已经成了个谁认真谁脑子进水的游戏,但我还是想认真下,即使是娱乐也让它换个视角,探讨下马云说的到底对不对,京东到底行不行?

马云说的到底对不对

网上流传的马云对京东发言是这样的:

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你知道京东现在多少人吗?5万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长起来的,现在才23000人。收购加起来是25000人。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快递?现在京东5万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一天配上200万的包裹。我现在平均每天要配上2700万的包裹,什么概念?

中国十年之后,每天将有3亿个包裹,你得聘请100万人,那这100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而且它的60%收入是在中关村和淘宝,它自己网上不可能这么大量。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

马云说中国3亿个包裹,京东得聘请100万人,这要做点脑补猜测下,要不然不知道这数怎么来的。

将来100万人,现在是3~4万人,相当于京东仓储人数增加25~30倍,同比放大包裹数的话,那就相当于说3亿里面5000~6000万个包裹是京东的,大概京东的市场份额是17%~20%。没这个市场份额的假设,马云说的数字其实不太好理解,不理解为什么3亿包裹,京东突然就要100万人了。基于这假设我们还可以推算,十年后中国整个快递业会有500~600万人,并且按照上述语境来看,这还只是电商的。

按照UPS的数据来看,如果包裹数目确实达到3亿这个量级,那物流人数上的估计马云可能还是保守的。UPS( 2013年的数据)是约40万员工,每年搞定43亿个包裹,而按上面的数值推算,单京东一年就可能会有180亿~210亿个包裹,如果把UPS的数据同比放大,那可能需要200万员工。

这是什么概念,参照下就知道了。

现在顺丰全员加起来大概有18万人,富士康才100多万人。财富五百强里面人数最多的是沃尔玛,2014年雇佣了220万人,紧随其后的是中石油,雇佣了160万人。

也就是说如果马云是对的,那十年后在中国雇佣人员最多的的公司可能是物流公司。

当然所有这一切前提是每天要有3亿包裹。按照15亿人来算的话,这意味着每天平均五个人里要有一个人买一样东西,这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

从上面进一步的分析来看,虽然马云道歉了,但马云的数据还是靠谱的,按照既有模式走下去京东确实会变成一个头小身子大的公司,人员规模上直奔赶超沃尔玛去了。

京东到底行不行?

至于是不是一定会死,那就没人能说准,因为人是活的,走到死胡同里他是会掉头的,但单以这模式来论,它确实不行,不管京东公关怎么矫情,渲染自己的朴实能干,不行就是不行。

自建仓储物流体系这模式可以用农民存粮来类比。对于某一户人家,在小农经济时代,市场不发达,他必须自己存粮,这时候就需要自己盖个厢房放着,这样看着踏实,用起来也挺方便。但接下来市场发达了,自己放粮食就不划算了,总要看着有没有老鼠和虫子,还要定期去晾晒它,那就不如统一把粮食都卖掉,用的时候再按需购买。

这时候实际上相当于把每个农户分散做的工作,比如照看粮食,精加工转让给整个粮食供应体系了。由于增加了购买环节,从农民自己的角度看控制力度减弱了,别人可能在白面里面添加你讨厌的东西,但便利性确实增加了,因为把分散到每个人的存储、晾晒的活集中处理了。

京东与物流的关系大致就是农户与厢房以及农户与粮食流通体系的关系。规模没上来、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完全自建还顶得住,但如果到了需要百万人的规模,市场又发达了,那如果不把物流体系独立出去,京东就顶不住了,因为不划算。

其实京东与阿里物流模式不同这故事也许可以算是新故事,但梗实在是老梗。隐含在背后的本质始终是开放与封闭之争。一极端是尽可能封闭以增强控制力最终打造极致体验,另一极端是把某一边开放出去,期望与人共建某个生态系统。如果不把眼光只局限于电商和物流,那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模式其实一再出现过,其中最典型的两个就是苹果与微软。

在历史上苹果最初走的都是全封闭模式,软件、硬件完全由自己打造,这样由于一个公司对最终呈现给用户的产品有完全的掌控力,那就可以打造非同一般的体验。但显然这不利于群策群力,所以第一回合里苹果电脑不敌PC。在PC上微软相当于是不管你谁做PC,那只要能用Windows就行,在硬件这一端以及应用软件上都是开放的。这样局面就变成了苹果一家要对抗整个世界。

到第二回合里打造iPhone时,苹果虽然还是原来的思路,但吸取了教训,首先制造上它不自己弄了,最终形成了苹果富士康这样的分工体制,接下来它把应用这一端开放出来了。但不管怎么开放苹果对这个系统的控制力仍在,它仍然可以在整体上控制用户的体验。这时候对手变成了Android,Android无疑开放度最高,所以小米、华为、联想等都在这里,但Google对这个生态系统的控制显然就远逊苹果,所以在体验上虽然苹果一家斗全世界,大家还是没干过它。

我们自己的商业历史还短,总结也不多,但其实类似的故事在IBM大型机、福特通用的汽车乃至操作系统的开源与闭源之争上一再发生过。《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作者克里斯坦森还与人合作过一本书叫《创新者的解答》,这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专门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以下。

从过往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本质且共通的东西:

第一开放是有利于迅速借助各方力量迅速发展的,比如Android后发但市场份额迅速超越iOS。

第二封闭有利于掌控力,获得这种掌控力的代价正是第一点提到的发展的速度,收益则是掌控力可以更好的控制呈现给用户的体验。专业点的说法叫价值链整合。

第三则是极度个性化和标准化的东西不适合划在封闭系统之内。个性化的好理解,就像应用商店,你不开放出来,就不可能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应用。标准化一点谈的人不多,但其实对我们下面的判断至关重要,所以多解释一下。用《创新者的解答》里比较学究一点的说法来解释这种标准化,那就是:要判断当前市面上的产品是“不够好”还是“好的过头”,“不够好”的领域适合封闭自己搞,“好的过头”的适合开放出来。

所以说京东的初衷是有其合理性的,当物流不发达时,作为电商极为关键的一个支撑,自建仓储物流可以打造比别家更牛的体验,这收益是大于损失的。关键是如果未来的基本趋势是物流本身会越来越发达,会变成“好的过头”,那原本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因为你是电商公司。市场不成熟时,可以依赖于封闭、整合的力量异军突起,市场成熟了那封闭体系内的很多东西就适合被标准化,外包出来,否则就会空耗企业资源。只要读商业史上的案例,那就会发现这故事发生太多次了。

我们的物流现在到底是那个发展阶段?十年后又是那个阶段?所以说京东的模式确实不行,至少不是面向未来的。

只有一种情形,京东按照现有的模式走下去是合理的,那就是京东的目标是成为物流公司,同时兼做电商。想象下顺丰持续发展下去很可能真雇佣超过100万人,顺丰也在尝试做电商,如果也小有成绩,那就是个有百万人的公司也做电商,这未必不行,但这是京东想干的事情么?

结语

我倒是觉得京东其实应该感谢马云,这相当于有人免费给指出了一下自己的问题。当然这需要点胸怀,需要不把这事情看成是单纯的公关事件,需要把别人看成没那么多恶意,有点难。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其实远没想的那么容易,早点认识到并准备着要远比已经变成物流公司了才想到我其实是搞电商的要好些。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娱乐事件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