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王川喷乐视电视完蛋:小米真是开放模式吗?

   时间:2015-01-20 14:17:28 来源:搜狐IT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标榜自身模式无可厚非,但当看到小米电视王川称乐视电视模式未来必定完蛋的言论,我觉得小米对当前互联网电视行业的认知偏激得不可思议。

有两个方面需要辨析:一是乐视模式是否完全封闭,小米模式是否真正开放;二、模式选择的背景与行业的未来。

乐视=封闭,小米=开放?

乐视确实标榜“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覆盖了云视频与电商、内容生产与运营、硬件终端与操作系统、应用等层面。这是一种高度垂直一体的模式,类似苹果。

但具体到每个环节又有不同。从内容角度来说,乐视并没有完全自己来做,它的内容也并非完全只放在自身平台分发。截至目前,乐视大部分内容都是买的版权,部分独享,部分分销;乐视影业整体规模还很小,这两年制作的电影也不过几部,主力发行渠道仍是院线,并没独享。至于花儿影视与乐视自制的内容,数量更少。

而且,与乐视终端公司背后一样,乐视影业是一家合资公司,资本层面也有一定开放度;而且,乐视终端因需要牌照支撑,还集成着牌照方的内容。

整体上,乐视尽管四处标榜它牛逼的内容,其实它的内容还是开放式运营。小米王川的说法并不在理,太过武断。

小米电视是否真是开放运营呢?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形式上,小米没有成立什么影视公司,但是,近来,它接连投资内容环节,还挖了新浪总编老沉这类牛人去负责内容及投资,雷军甚至宣称未来将投资10亿美金于内容环节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垂直整合模式,只是力度比乐视策略要“轻”,主要目的有三:一可以免除内容重度投资风险;二是资本手段可以影响内容合作方如优酷土豆们的立场,未来在特定内容引进上获得先机;三可以给同质化的终端竞争带来差异特色。

从形式上来说,乐视开放购买版权+自制内容的途径,跟小米通过投资建立内容供应渠道没什么根本区别。如果小米真的是绝对开放,它就不应该投资内容,而是自由选择。

事实上,小米公司整体也带有强烈的封闭特征。所谓“铁人三项”就是一个高度垂直到封闭的平台模式。若抠王川的言论,小米自己投资内容是死路一条,自己独立做MIUI,也是死路一条。这当然不可思议。

而且,近来,已经有小米合作方对夸克点评表示,小米的应用分发平台上,集成的应用,有许多来自小米投资的公司,属于肥水不流外人田。未来,小米电视内容供应上,大概也会出现类似局面,而且恐怕也少不了标榜独家独播。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标榜完全开放就比较装了。

我就不说优酷、爱奇异们的内容运营模式了。没有一家所谓完全开放运营的。

模式选择的功利途径

接着说一下所谓互联网电视模式。目前,在中国,市场没有一家完全开放运营的互联网模式。它与政策背景、内容版权的土壤深有关联。

政策背景说得太多了。广电体系一直按照所谓“可管可控”的原则监管,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牌照资质。过去两年,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电视领域最大的话题了。无论是小米还是乐视,都曾因越过红线而被整顿。

这里就不多说了。总结一句就是,广电政策直接影响着中国互联网电视模式的选择。实际运营中,除非你打擦边球,否则,因OTT牌照与OTT内容双重监管,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放运营,完全遵从监管的OTT电视与盒子终端,无法接入开放的互联网内容源。当然我们不能说政策完全不合理,只就电视内容运营而言。

另一重压力来自版权内容运营。几年前,中国院线、电视频道里,满是海外大片。偶有几部本地好片,也很快淹没在同质化的分发中。曾经出现过一部电视剧,同时在6家电视台播放,这真是滑稽的一幕,浪费多少频道资源哦。

在这氛围中,所谓版权运营就是虚话。所谓版权并不独立,那只是你拼命买来的。买了之后,如果广告运营成效差,你就得通过大量分销摊博成本,如此便是一片同质竞争。我记得2009到2011年,一度出现买剧如买方一样的局面,那就是优质内容缺乏的尴尬。

乐视内容忽然牛逼的原因,就在于它买断一些优质的电视剧作品。当然主要来自本土,那个《甄嬛传》的分销大幅提升了它的平台影响力。2012至2013年,它手中一度垄断了本土近10部最热门的电视剧。当然都是高价买来的。

但乐视意识到,优质内容稀缺,如持续做分销,固然能拉动广告,但自身平台影响力会被弱化,而且内容购买成本堆高,它也没多少议价权。这迫使它必须在内容运营上更加自主。这就是乐视后来强化弱化分销、强化平台部分独播的背景。而选择做电视终端,这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它有利于建立一种垂直化的商业模式:付费模式+广告运营+应用分发+终端销售。

当本土文化产业被树立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后,本土内容创意产业得以刺激。乐视资本布局影业确实合乎它的逻辑。

你能看出,乐视起步时最核心的就是内容端,其他技术、硬件布局都是衍生品。乐视的模式,反映了政策管控下,中国整体版权内容市场的粗放与无奈。过去几年,你也能看到,乐视几乎每年都发起版权诉讼,它是塑造内容品牌的手法之一。

事实上,在乐视之前,中国第一大电视新媒体百视通,已经借助IPTV走出了一条艰难的付费电视之路,并率先建立了一种商业模式。百视通的模式同样是从内容到平台的垂直整合,而它的牌照资源,则是乐视等公司所不具备的。

小米标榜开放之路,其实并不开放。小米本质上是一家电商与社交概念浓厚的互联网公司,它依托的是创意与品牌运营,借此建立起硬件驱动增长的平台。小米的崛起背景,其实没那么神秘,它不过是通过超强的产品创意、较高的性价比、社会化营销隐含的运营效率,迎合了中国一波移动互联网的热潮,短短5年成就了中国第一品牌。

但是,硬件终端本身上,小米没什么明显优势。当智能手机市场出现初步饱和后,消费频次决定了小米单靠手机出货,增长一定会放缓。它必须在这一波产业消费红利透支前,建立好下一波消费生态:一是拓展更多智能终端,打通更多出货点;二是建立一种内容与服务驱动增长的生态模式。

所以,你能看到小米不断涉足智能家居,并且挖人,大投资,说要打通内容供应。它果然这么做了。

再次问一下:小米的举动,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垂直整合模式么?垂直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半封闭的策略嘛。水至清则无鱼,市场上从来就没有绝对开放的什么模式,要是所有环节都毫无节制地开放,小米根本就无法崛起。

我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我对乐视与小米的模式有什么褒贬,只想说明,它们的途径,至少目前都是合理的。如果说到不认同,我觉得乐视、小米的模式都有点过于透支。

你看到乐视不断进入什么农业、酒业,还在张罗汽车,而小米则进入装修、家居,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而不是产品策略,都带有迎合资本市场的强烈功利心。

乐视的功利,压力在于,它是上市公司,需要为股价操心,为此,它必须走出纯粹内容运营,卖硬件,拉营收规模,做大现金流,以便将它变现,再去反复做投资,你看贾跃亭不断质押股份,目的就是筹资快速布局,这透支着乐视有限的平台影响力。若是放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电视市场,它的体量又算什么呢?多元布局不过是一种以资本换空间的打法,里面有很多风险。

小米何尝不是如此?雷军当然没有股价压力,他反复说未来5年不上市。那是因为小米还没有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态。上市对它来说不是难事,但是如果现阶段上市,投资人要盈利数字,雷军是很难拿出来的,那小米的扩张、成长性、独立性、生态布局就会受到约束。所以,不上市,算不上多么高的情怀,实际不过是无奈而已。

但小米的压力在于,它必须争取时间,在智能手机成长热潮退去之前建立好新的生态模式。它也需要大量资金,所以你能看到,过去三个月,雷军与小米高管上蹿下跳吆喝,无非就是为了拉升估值,以更低成本引入资金而已。放在互联网电视上,这个就是小米打造内容服务驱动增长模式的关键一步,而手机更适合建立O2O服务驱动模式。

我们不能说乐视、小米功利心有什么不好。要明白这是做商业。但是,王川标榜小米的同时,说乐视的模式必死那就不是一种清醒的表达。当然,他也许是一种公关语言,通过贬低对手,提高自家的模式与形象。我更愿相信他的用意在后者。否则,以这样偏激的思维,小米电视真难说有什么未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