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出走中高端,后山寨手机时代重现?

   时间:2015-01-21 09:47:18 来源:百度百家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4G让整个产业都重新进入新的车道,而不同的手机厂家也将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

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纷纷出走中高端市场

中兴通讯最近表态,过去中兴手机每年有数百款机型,但缺乏精品,因此中兴将砍掉了一半以上机型,聚焦精品策略,进一步集中专注于语音手机、安全手机和千元手机三大板块的主力产品,重点发展2000-3000元档位机型,并表示,除非运营商有极为特殊的需求,否则中兴将不再生产599元以下低端手机。

实际上,在2014年华为就已经做出战略调整,率先实施精品战略,销减的大部分机型,并成功的打造出Mate 7热销明星手机。而在不久前,小米手机也一改持续价格下探的做法,推出了Note系列2000-3000旗舰产品。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就会突然发现,国产智能手机群体在2014-2015年跨年时段正在采取不约而同的高端化行动。

中高端市场争夺加剧给低价手机市场留出新空间

正如很多分析所指出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渐饱和,加上经济放缓的因素导致换机周期拉长和运营商减少补贴的影响,智能手机的整体出货量在下降,智能手机企业追逐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市场就成为了必然。

与此同时,过于低价的智能手机事实上也难以维继,早前就传出过相关企业负责人因压力过大而破产自杀的消息,可见这两年的手机价格大战之后果有多严重。即便对于低价战的手机企业,因为获益不足也不能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和设计,最终会让丧失自己的发展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些品牌影响力的智能手机制造商,特别是中华酷联米们为了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纷纷扎堆中高端市场去镀金也就变成了必须进行的战略调整。

低价机市场会否重演山寨盛况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低价手机市场仍然庞大,用户群数量众多,4G业务的发展也更需要大量的低价手机来支撑2G用户升级4G。事实上,4G手机的快速低价化正是中国移动得以在一年之内发展9000万4G用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品牌智能手机厂商向中高端市场迁移,低价手机市场将不可避免的产生真空,而这个真空的填补者也不会很少,只是,以前所说过的低端手机时代可能要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一、低价高质的智能手机将逐渐减少,价格低就要配置差的合理机型会成为主流

这几年,智能手机的价格虽然在快速降低,甚至4G智能手机的价格已经降低到了400元左右的水平,可这些手机的配置一点都不低,高配低价一直是市场上最主要的宣传口号。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了用二分之一的价格享受到仅仅低一个档次的硬件配置的手机,这种性价比几乎是国产智能手机的主要营销手段,不管把对手定位苹果还是三星或者国内对手的对标产品。

不过,这一幸福时代要结束了,随着国产品牌集体向中高端迁移,手机的价格将以2000-3000元的中高端为主,这个档次的手机将实现高配,而几百元的低价机因为规模和厂商的原因将回归到低质低价的本来面目。

二、后山寨机时代到来,低价机市场将重复2G时代的盛况

低价手机在市场上回归常态,直接导致低价机重复当年山寨机的盛况,这也是4G时代从3G时代的山寨消亡恢复到2G原样的开始。在3G时代,中国蔚为壮观的山寨机市场快速萎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3G三种制式的手机,而运营商为了维系客户采取了合约机和大量补贴终端的方式。但是,随着4G LTE一统江湖和全网通的重新开启,山寨机的春天又将到来。

在2015年,智能手机的价格仍然会持续走低,甚至会出现免费手机,但要保证销售企业有足够的后期收益。因此,低价手机会和手机应用进行捆绑,就4G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和商业使用来看,比2G时代的增值业务捆绑更具有市场应用前景。

三、运营商定制机或者自制机成为低价手机的主体

三家基础运营商已经涉足手机市场,中国移动的自制手机早已经在市场上大量出货,而且价格非常低,未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一旦拿到LTE FDD牌照,也必将在手机补贴上发力,但这些手机补贴的形式可能和3G时代有很大差异。

运营商的定制机将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自制手机将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借助流量经营和自有应用,运营商将成为低价手机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四、不排除有土豪突然冲入市场,依靠低价机的市场为基础做活新品来填补市场空白

如果在2015年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新品牌或者一些原来的细分市场品牌突然发力,也不要奇怪,毕竟,大品牌都去争夺中高端市场了,留下的空间需要有企业来弥补,而像煤老板们土豪们也一定不会坐视不理。山寨大潮会以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