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互联网内容“黑洞”乍现,你怕吗?

   时间:2015-01-26 15:10:45 来源:搜狐IT作者:郭静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内容可以畅通无阻的流通,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中,版权一说,几近于“一纸空文”,很难再落到实处,即使是真正的侵权行为,真要走法律途径去维护,不仅耗时周期长,而且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

国内互联网的发展有将近20年时间,这20年来,互联网的内容历经博客、微博、轻博客、微信等多个平台的堆积,已经由早期的内容匮乏变得泛滥成灾。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4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1915万个,我国网站总数为273万个,如此之多的网站内容每年都在以看不见的速度堆积,唯一能记录这些数据变化的是搜索引擎,当然,很多旧的内容在搜索引擎当中也找不到了。

内容“黑洞”乍现

网站越来越多,网站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原创的,也有直接从书本上COPY的,我们称之为电子版,也有很多整理出来的,也有很多是直接抄袭的,总之,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多,Internet就像一个无穷无尽的“黑洞”一样,不停的吞噬着用户所制造的内容。

内容“黑洞”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是“胃口”大,几乎无所不容,即使A用户停止在互联网上输入内容,也会有B用户,有更多千千万万的用户向这个“黑洞”中塞进内容,人越多,所制造的量越大,所出现的“黑洞”就越大。

另一个特征是无法“消灭”,PC端内容主要的载体是网站,从CNNIC的报告可以看出,网站是越来越多的,有了网站,就需要有内容来填充。移动端的主要载体是手机APP,虽然操作系统会出现不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除非是专门的针对安卓或者IOS系统的,一般的内容都是网站、安卓系统、IOS系统内容一致同步的。载体的增加,给予内容增加提供了机会,这就导致内容“黑洞”很难被消灭,除非将所有的载体消灭,但是这可能吗?

如果按照上面所述,内容“黑洞”应该很早就会在互联网上出现,而不是现在这种时期。对于用户来说,真正能够感知到内容“黑洞”还是很弱的,特别是PC端,即使网站越来越多,浏览器能够直接触达用户所需要的内容信息。

内容“黑洞”之所以在这个时期“乍现”,是因为移动端的出现,且已经发展到初级顶峰的时期。用户获取“内容”的工具和时间越来越多,几十款新闻客户端产品、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工具,几乎所有的APP都会主动向用户推送内容。铺天盖地的内容向用户PUSH过来,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消耗这些内容,这些内容“黑洞”正在不停的吞噬着用户的时间、空间、金钱或者其他。

为何会出现内容“黑洞”

(1)内容的重复。(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互联网上从事着COPY的工作,他们将A网站的内容复制到B网站上,或者将B网站的内容复制到C、D、E等网站上,特别是诸多初级的SEO人员,他们就像复印机一样,将自己网站的内容经过初步编辑以后复制到各个网站上,即使是现在,这样的人依然大量存在。

当然,不仅仅只是营销人员有这种行为,就拿各大新闻门户来说,不少新闻门户都是直接从各大线下媒体上直接转载内容,很多时候一篇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几十家新闻网站转载,对于用户来说,用户会因为出现不同的新闻网站而阅读同样的新闻内容嘛?明显不会。

自媒体人同样如此(我自己亦如此),基本上都是“一处水源供全球”,毕竟没那么多人像魏武挥老师一样能写,一稿多发是当前的常态,可是用户是不会因为平台不同而阅读同样的内容的。

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是不停的制造着重复的内容,海量重复的信息最终会越积越多,虽然这些重复的信息室“无效”的,但最终就像“黑洞”一样,不停的被吞噬着。

(2)内容流的堆积。就像是堆箱子一样,不清空的话,最终会越堆越多,堆到最后,这个大缺口已经堆不满了,所有的内容都被它吞噬。国内将近20年发展的互联网的内容虽然因为形态或载体不同,但是内容最终还是被不停的堆积堆积,一直堆积下去。事实上,用户还会去关注十年前的某条互联网新闻吗?已经不会了吧,而对于新浪、网易、腾讯这些新闻门户来说,已经很难方便的找到多年前的某条新闻信息了吧?但它们还是会隐藏在新闻门户网站的某个角落当中。

以新闻客户端这类阅读产品为例,用户在不停的刷着信息流,这类内容流会不停的向下刷,每天内容流就在新闻客户端中不停的流动着,用户的时间就像无底洞一样被汲取掉。

时间流加深了内容流的“厚度”,时间越长,内容堆积就会越严重,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到这个“黑洞”当中。

(3)人口红利和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制造内容,可以是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而能够承载用户制造这些内容的平台多不胜数,至于内容会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另一回事,反正肯定可以知道内容。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0亿户,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给予任何内容平台以“宣泄”的机会,所以内容越来越多,且门槛越来越低,而这个也是造成内容“黑洞”的重要原因。

不少人对互联网上这种内容“黑洞”的状态充满了担忧,我倒是认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互联网自有它的生存法则,不一定其他的形态就适合互联网的模式,即使是国内移动互联网出现的这种“泡沫”现象,肯定也会如同“优胜汰劣”一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互联网总归会以适合它生长的方式往下的,肯定不会出现“回溯”情况的。当前的内容“黑洞”状态究竟是否是一种正确的形态,还无法说清,人口红利肯定会将不良的轨迹给诱导到正常的轨迹上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