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品牌快车道,国产手机厂商各有妙招

   时间:2015-01-29 10:01:51 来源:iDoNews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无论是刚刚过去的2014还是已经到来的2015,回顾国产手机的整体发展态势,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手机品牌不断增多。从智能手机兴起至今,国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摆脱拼价格拼配置的竞争形势,产品设计、系统UI、用户服务逐渐成为价格之外的主要卖点,而这些都离不开品牌。

虽然大多数国产手机尚没有品牌溢价可言,但品牌效应对销量的巨大催动力已十分明显。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品牌从诞生到家喻户晓已经不再需要百年的积累,甚至连口碑都不再重要,国产手机厂商在品牌效应的引诱下,纷纷踏上了品牌的快车道。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品牌

提起互联网思维,在手机行业里小米无疑是最璀璨的。从诞生到国产销量第一,小米只用了3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小米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征战手机市场十几年的中兴和联想。

在智能手机市场,小米绝非是新品牌里的个案,锤子、魅族、一加等等皆依靠互联网而生。在社交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下,互联网业已成为手机品牌诞生的快车道之一。不少人把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马佳佳等众视为互联网思维的典型案例,而反观这些新兴的手机品牌又何尝不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呢。

而互联网思维的弊病似乎也成了一个共性,我们在质疑黄太吉煎饼名不符实的时候,互联网铸就的手机品牌依然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说产能问题、饥饿营销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等。从0到1的互联网品牌,为国产手机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甚至淘汰了很多老牌手机厂商。但这些发展太快的手机品牌却也导致了国产手机外强中干的虚假繁荣,无论是小米还是魅族,一旦遭遇了专利问题都会显得束手无策。

被收购重塑的昔日贵族

最近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曾经通过收购ThinkPad称霸PC市场的联想在手机市场再次上演了同样的把戏,历史是否会给联想第二次机会暂且不论,通过收购来打造一个手机品牌甚至是高端品牌的策略悄然成了另一条品牌快车道。

联想收购了MOTO,TCL也在忙着收购Palm品牌,在早先更是传出了TCL收购HTC的新闻,黑莓更是与多家国产手机厂商有染。虽然这些新闻真真假假,却也反映了国内手机巨头们对国外品牌的重视,即使都是些过气的贵族。一蹶不振的国外品牌在知名度、渠道、专利、设计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累,而这些正是新兴的互联网品牌以及靠运营商崛起的前巨头们所需要的。

以联想收购MOTO为例,虽然其效仿ThinkPad的策略被一些人不看好,但MOTO回归中国直接弥补了联想在价格分布上的不足,并有望改善联想高端市场乏力的局面。相比于互联网思维下快速成长的手机品牌,通过收购来塑造的新品牌,在海外市场、专利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也只是有钱人才做出来的事。

巨头反击产生的子品牌

在小米之前,国产手机市场呈现了三星苹果盘踞高端市场,中华酷联瓜分中低端份额的局面。当搅局者小米出现之后,以小米反小米的策略颇为盛行,最直接的产物就是一系列的手机子品牌。

最著名的手机子品牌当属荣耀、大神、努比亚三家,一方面依靠互联网思维进行品牌宣传,学习小米的营销模式和粉丝文化,另一方面则依靠母品牌的研发力量进行产品研发。被冠以互联网手机的子品牌们,利用电商渠道进行销售,在产品价格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在硬件、软件、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虽然没能成功阻击小米,却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品牌。

当然子品牌也有成有败,荣耀通过出色的营销团队和出色的产品设计,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大神选择了品牌独立通过融资的形式联手360,似乎有起死回生的预兆,而努比亚却始终没能摆脱中兴的阴影。可以预见的是子品牌手机将越来越多,互联网模式也将成为多数子品牌青睐的选择。

跨界转型之下的手机品牌

智能手机的门槛有多低无人知晓,至少明星们站出来做手机了,相声演员们出来做手机了,当然其中少不了知名企业跨界做手机的身影。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渗透到手机领域,实则为诞生手机品牌的另一快车道。

在智能手机开始之初,不少企业看到了手机行业的巨大前景,或许是以分一杯的心态加入到手机生产的阵营之中,比如华硕、宏碁等等。而在智能手机行业相当 ,竞争白热化的时候依然有不少企业跨界做手机,比如亚马逊推出了Fire Phone,乐视推出了乐视手机,360入股大神也是如此。这些企业跨界做手机多是在弥补自己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不足,亦或是丰富自己的产品矩阵。

其实间接接触手机产品的品牌更多,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通过提供自家的ROM来试水智能手机,百度和阿里更是拉拢了一大批中小手机厂商,以后会不会自己贴牌做手机还真不好说。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也开始通过和手机厂商的合作来弥补自己在移动终端上的缺口。可以预言,跨界做手机品牌会逐渐增多,虽然不少手机倾向于小而美的模式,渠道也以自己能够涉及的垂直领域为主,却也在无形中给主流手机厂商造成了竞争压力。

当手机的品牌化踏上了快车道,有了品牌却依然无法消除同质化和大众化,这对国产手机市场来说或许是一场噩耗。互联网渠道成了诸多手机品牌生存的稻草,那么它真的会长久吗?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