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查用户中男性群体对互联网安全的整体社会感知度为62.8,女性为62.2(满分是100分)。”面对如“丛林”般的互联网世界,网民的“安全感”指数能有多高呢?1月28日,腾讯安全联手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研究、发布《2014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下称《报告》),给出了上面的答案——报告认为,目前社会民众对互联网安全的感知整体是正性的,整体社会安全感处于正能量的水平,但这个值只算是及格水平,未来必须提升相关安全意识才能促进整体社会的网络安全感。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根据腾讯安全数亿用户调研出来的互联网安全报告,清晰刻画了容易中毒的“高危人群”画像:尽管男人比女人更注意网络安全,但实际上男人的中毒风险却是女人的4倍;60岁以上老人最容易受骗;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屌丝”属易中毒高危群体;单身未婚受害可能性更大。
有“温度”的安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在《2014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中作序并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安全问题的总体特征,就是随着数字化通路渗透到人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安全问题进入到一个无时不有、无处不至和无所不能的境地。“对于国家而言,互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之上的第一安全;对于社会而言,一个没有互联网安全的社会,社会的健康运作和有尊严的人格体系就无法建立;对于个人而言,人们将失去社会对于个人隐私的必要遮蔽,而处在一种时时处处被窥视和被算计的危险之中。”
“当我们去年提出‘安全连接一切’战略的时候,一下子打开了‘安全’的边界”。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指出,新时代的“互联网安全”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并且涉及各行各业,渗透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唤醒普通网民的互联网安全意识,是腾讯安全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发布一份有‘温度’的互联网安全报告,用数据描绘网民的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处于“正能量”水平
《报告》指出,通过相关问卷分析,被调查用户中男性群体对互联网安全的整体社会感知度为62.8,女性为62.2(满分是100分)。说明目前社会民众对互联网安全的感知整体是正性的,整体社会安全感处于正能量的水平。“但也可以看出,这个值只算是及格水平,未来必须提升相关安全意识才能促进整体社会的网络安全感。”此外,网民学历越高,网络安全感知越低;城市化水平越高,网民的网络安全感知也越低。
那么,网民们都担心什么样的网络安全问题呢?《报告》显示,网民最担心泄漏的信息类别是网银信息(53.8%),其次是身份信息(23.7%),再次是网站账户密码(16%)。网银主要涉及到民众的资金安全,所以担心程度最高;身份信息涉及到民众的个人隐私,因此担心程度也较高,再次是网站的账户密码安全问题,因为和自身实质利益关联度不高,因此相对较少些。
其中,男性相较于女性,更担心泄漏的信息类别是身份信息;女性在网站账户密码、私人照片等方面的担心程度则更明显高于男性。10-19岁的青少年最担心泄露网站账户密码;30-39岁的中青年最担心泄露网银信息;40-49岁的中年用户则最担心泄露私人照片。
电脑被“弹广告”最流氓
《报告》数据显示,腾讯反病毒实验室在2014年全年新发现电脑病毒数为1.35亿个,较2013年增加了31.9%,较2012年增加了49.4%。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变化数看,电脑病毒都呈不断更新、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4年最“恶”的电脑病毒是哪类呢?腾讯反病毒实验室列出了电脑上感染最多的前十位病毒类型为:弹广告、盗取QQ帐号及密码、刷流量、Rootkit、篡改或锁定主页、恶意注入、恶意下载器、盗取游戏帐号及密码、后门或远程控制、劫持浏览器。其中弹广告被报告频次最高,占到了病毒总数的20%,网络浏览是电脑用户的最主要使用的应用。《报告》指出,弹窗广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常常利用用户对弹窗广告已经习以为常的社会心态,故意诱导用户去手动关闭该弹窗,实现通过广告木马强迫用户访问其恶意推广网站和传播病毒的目的。
手机“消耗资源”最头痛
而在手机端,截至2014年,腾讯手机管家四年来公布的安卓病毒包总数为193.49万个,其中2014年新增病毒包总数100.33万个,较2013年增长31.4%,较2012年增长5.3倍。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数据现实,2014年手机端感染最多的病毒类型为:资费消耗、隐私获取、恶意扣费、流氓行为、诱骗欺诈、远程控制、恶意传播和系统破坏等。其中资费消耗类病毒被报告频次最高,占到了病毒总数的54.5%。“一方面因为资费消耗病毒对于病毒传播者来说是一种比较直接的牟利手段,停驻在手机后台,耗费流量、系统内存,造成用户的使用不适,是用户最为头疼的病毒,这类病毒成为传播最为活跃的病毒类型之一;另一方面也因为资费消耗病毒会直接造成手机用户的财产损失,用户对这类病毒比较敏感,举报也最多。”《报告》认为,随着电子商务向手机端转移和手机支付功能的兴起,手机病毒引起的资金损失将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将成为手机安全的重中之重。
男人比女人更警惕,但更受伤
通常情况下,男人比女人更懂互联网,也更懂得应对互联网安全问题。但讽刺的是,《报告》对中毒人群的“画像”分析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面对病毒,男人比女人更受伤。
《报告》显示,男性在互联网安全防护方面行动力比女性更高。以是否安装杀毒软件为例,男性安装了杀毒软件的比例为92.5%,高于女性的90.5%;在线支付安全的防护行为方面,62%的男性会提前检查网址,谨防欺诈,但仅有49%的女性付诸行动;在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的处理问题上,女性更倾向于不理会或看完删除,而男性更倾向于立即删除,以防止病毒,或设置垃圾邮件过滤并删除。
不过,根据腾讯反病毒实验室和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数据,电脑端中毒用户中81%都是男性,手机端受害用户中75%都是男性。男人的中毒风险竟然是女人的4倍!《报告》分析认为,由于很多病毒均是以色情信息、应用程度等伪装而传播的,而男性多喜欢以上新鲜刺激的信息和技术控,更加容易感染相关病毒,并受到伤害。
屌丝、单身、性格外向伤不起
《报告》还总结了中毒“高危人群”的特征:收入较低、年轻单身、性格外向。工薪阶层很容易成为网络安全的受害者;收入集中在1000-1500元,属于屌丝群体;未婚人群的受害可能性更高些;性格特征感性外向者,受害的概率也更高一些。
《报告》分析,屌丝群体主要是一些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这类群体有着一夜暴富的憧憬和冲动,因此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甚至是色情信息也比较关注,往往容易被骗。性格外向者一方面很开放,对各类信息都很感兴趣,好奇害死猫,同时也喜欢追求感官的刺激,易成为伪装成色情等信息的侵害对象。
上午防骚扰电话,下午防垃圾短信
除了病毒、木马外,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往往也是困扰手机用户的“老大难”。《报告》基于腾讯手机管家的数据分析,一天中骚扰电话最密集的时间是上午10时,而垃圾短信最疯狂的时段则是午后14-16时。
这就很容易可以理解为何很多白领抱怨“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听骚扰电话。《报告》分析,骚扰电话集中在上午10时爆发,跟社会大众的工作时间是高度一致的,因为广告推销类的骚扰电话很多是人工完成的,比短信更加可控。而垃圾短信主要集中在午后14-16时爆发也与人们的作息时间基本一致,“发布垃圾短信的主体对用户的心理相对比较熟悉,知道手机使用的活跃周期主要集中在中午以后,上午刚工作,忙着各种事情,但随着中午以后,用户相对处于放松的心情,对手机的接触明显高于上午,这时发送垃圾短信更可能引起用户的关注”。
提升网民安全意识任重道远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比例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80.9%)。但是,中国网民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结构复杂,导致网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报告》分析,首先大量用户使用习惯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在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或SNS平台使用相同的账户名和密码设置,在网络上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并非所有用户都能意识到安全问题的发生,很多用户对已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漠不关心、毫不知情,有些用户遭遇安全事件以后,选择不让外人知道,而非向他人预警。此外,对于个体用户而言,不可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精力去关注可能给自己系统带来威胁的安全漏洞。普通用户的专业知识不足,与黑客高超的隐蔽技术形成对比,加剧了网络安全的风险。因此需要权威信息的引导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协助。同时,也对腾讯等互联网领军企业主动承担起提升网民安全意识的重任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