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组织”为什么不可或缺?告诉你一个社会学命题

   时间:2015-02-12 09:51:09 来源:IT之家网站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周游世界观察生命的达尔文说:从未发现任何单独生存的弱小动物——在中国,弱小的人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路:组织!

战争年代,找到“组织”意味着继续革命道路的希望;在解放后,成为“组织”的人意味着成了先进人物;改革开放初期,有“组织”就意味着铁饭碗、有面子,甚至出门在外怀揣一封组织的介绍信都能带来诸多便利和仰慕的眼神。

尽管“组织”已经深深打上了历史烙印,然而今天我们仍与“组织”密不可分。读书时每天做起的广播体操,工作后大小趴各种局,其实都是一种 “组织”情节的现代延续。当你在巴黎卢浮宫门前驻足时,突然耳边传来“最炫中国风”的带感旋律,国人彼此回望的感觉,与《红灯记》李铁梅“终于找到组织了”的感慨实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组织,其实是个大命题。抛开各种隐义,说到底它是一种合理且必需的社交需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从一个人到“众人”的过程。当然,人们不会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兴趣或形式组织起来。

这种“群体本能”根植于人类基因中。《魔戒》中出现的“咕噜”,在500年的独处中为了排解寂寞,一个人硬生生分裂成了两个人,才得以生存下来。人的天性中就具有对集体、对人群的向往,多么与众不同的人,找到知音形成组织才能算喜大普奔的结局。

在互联网诞生以前,人们根据生活圈所能接触到的人群和组织极其有限。每个人的思想见识又多有不同,“找到组织”的艰难可想而知。好在互联网的出现,让伯牙遇上子期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俯首皆拾。抛开互联网的便捷性,网上“有组织”的归属感,也成为造成现代人“重线上轻线下”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历史中,很多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独社交需求永恒。

早期的聊天室、论坛曾经让不少初识网络社交的人痴迷不已,但广场式“比嗓门”的游戏却与人类交朋友的方式略有不同,这也导致其随后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人人、开心等SNS网站的兴起,曾一度让业界欢呼雀跃,但前者过度聚焦80后校园人群导致如今被90后抛弃、而后者过度依赖游戏脱离了“组织”的本质,也很快走向了颓势。前不久陌陌上市,让约炮神器一夜之间博得了不少眼球,但如今这也成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微博与微信虽产品形态迥异,却拥有过一样被看好的繁华,也正在同步遭遇着盈利困境,目前看也都走在了“杀鸡取卵”的道路上,微博的今天是否就是微信的明天?只能且行且珍惜。

过快的迭代,一次次“找到”又很快“离开”,似乎成了社交网站的死结。但也请允许“奇葩”的存在。作为“最老社交平台之一”的百度贴吧已经生机勃勃的走过了11个年头,到了今天竟然有70%的吧友都是90后。贴吧为何如此奇妙?我们仍要说回到开头那个主题——“组织”。

基于社交平台存在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基础,贴吧更看重人的归属感需求。人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动物,在贴吧里能迅速形成即时聚众效应,深度互动给人带来了群体归属感。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在百度贴吧中“共享”是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个体在共享中获得知识增长、自我认同、自我价值体现等满足感。

对于“组织思维”的深刻认知是贴吧的独门秘笈,正是由于人们现实中“组织生活”的缺失,才会到线上进行弥补,而“多样选择+兴趣聚合”是人们能够“找到组织”的基本条件。在贴吧里,聚集了众多亚文化圈,让每个独特的人都能轻松找到组织。归根结底,其他大部分社交平台最终趋于一种固化结构,让人们无处安放心中那份与众不同的小宇宙。

2015年,百度贴吧走到人群中,亮出“上贴吧,找组织”的新slogan,回归到人类社交最基本的“群体”、“组织”价值。这种选择使贴吧成为最稳固、最有人气,同时也最具商业价值的平台,这也给了互联网行业、乃至各行各业新的启发。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