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困惑:动辄上千万的微信、春晚营销费到底值不值?

   时间:2015-02-13 15:41:55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六亿用户在手,微信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盈利尝试。用户们发现朋友圈里有了“陌生人”:宝马,可口可乐和vivo手机的广告出现了。微信加入营销推广战线,网推平台显得有点人满为患。微信广告吸引了眼球和喝彩,于是有业内人士声称,微信广告代表了互联网营销的新趋势。

称为新趋势,大概与微信广告的精准投放、强制阅读、形成有效信息流有关。这种判断,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如果拿来比较如今半死不活的微博。然而,互联网中真的存在所谓“新旧”吗?微信的广告营销模式,是真的更新更“互联网”吗?

“春晚”与“微信”是同一种营销模式

央视广告曾经是中国营销的巅峰,不少品牌通过央视广告获得知名度。高额广告费,使品牌获得了一种近似“高档货”的认证。其中,尤以春晚和黄金时段的广告标王为甚,抢得标王,品牌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比如爱多VCD等。

这种营销模式的细节已然成为共识。广告费高昂,是因为央视可到达的受众广,收视率高。而巨额广告费,本身又是一种社会话题。双重因素下,央视广告费节节高。但标王品牌的遭遇我们也耳熟能详。爱多VCD和胡志标,标王成为了其品牌营销的滑铁卢:高额广告费并未带来丰厚回报,这恐怕也是品牌战略失败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电视台、标王、和品牌名称去掉,这段故事的开始是不是有些面熟?

据称,微信的第一期广告第一期只接受世界500强级别的大品牌,最低投放门槛为500万元。

根据腾讯公司对外发布的《微信广告系统介绍》推算,用户每看一次有广告的朋友圈,微信至少要向广告主收费4分钱。如今的广告营销市场,这种收费堪称“天价”。敢标天价的底气,则是微信的如今注册用户达到11.2亿的规模,以及朋友圈社交粘性。

从微信的发展轨迹看,广告业务出现是必然。此前,微信始终摁着广告业务,直到如今,微信用户规模已成,对用户忠诚度也有十足把握,才开始放出广告业务,即“出卖用户”。不得不承认,这是条聪明的策略。但问题在于,微信的精明,从根源上依据的不是互联网规律,依然是传统大众传媒营销的那一套。

央视与微信都是自恃用户数量多从而价格高涨。

传统传播学上有著名的“魔弹论”(即比喻观众像中了子弹一样必须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被视为强灌输效果的代表。而我们孜孜不倦谈论微信的高阅读率,归根结底依旧是魔弹论的互联网应用:用户多且粘度高,广告必然有人看,所以才卖得贵。

那么,除了载体不同,从基本模式上,春晚广告与微信广告其实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精准投放是“大数据的迷信”

或许有人觉得,微信与央视仍然有别。最起码,我们都津津乐道于“精准投放”:微信掌握了用户这么多数据呢,完全可以区分开能不能买得起宝马的客户,然后定点投放。在微信广告推出的当天,也的确出现了这种传言:刷出宝马广告的是土豪,刷出可乐的是年轻人,刷出VIVO智能手机的是上班族,什么都刷不出来的是屌丝。

实际上,这种看法属于对技术的美好误解。微信掌握的数据,目前来说还无法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即便将来微店业务拓展,它也无法从一个人在微店的消费水准来分析其消费能力。

这是微信作为社交软件的天然劣势所在:缺乏真正有效力的判别标准,总不能根据朋友圈的关键词、好友的种类就来分门别类嘛。因此,微信所谓的大数据,其实与其他网站所拥有的模糊分层区别不大。

并且,在投放广告者看来,如此细分也没有必要。既然舍得五百万在微信投放,当然是追求数量带来的影响力而不是定向。所谓定向,只是人们对近年来火热的“大数据”的一种迷信而已。按照微信的广告系统介绍,如今的精准投放是按照地域划分,足以证明一方面微信至少现阶段无法真正做到定向。

传统模式不适应网络需要

微信和央视的广告模式不仅不新,反而是旧的方法论。作为传统媒体,央视始终未能解决定向投放的问题,投放广告究竟有多少钱真正起到了作用?

如今,央视广告费依然高昂,据说,春晚上一句口播广告的价格,都炒到了一千多万。但广告效果却依旧无法估量。因此,品牌在电视台推广,像是一个没有回音的无底洞。

微信也有自己的问题。新浪发起的一项“你怎么看微信在朋友圈插入信息流广告”的调查却显示:超过88.8%的用户表示“不能接受”。朋友圈广告的切入极容易触犯众怒。新媒体营销中,引发用户反感并不是好事。如今的宝马和可口可乐,足以凭借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一些理解,但设想一下,如果是一些公众认知度不高的品牌,在朋友圈里突然出现,还能得到宽容么?

对于一些普通企业,和急需通过网络推广提升知名度的品牌来说,微信营销是高额投入,回报风险大的选择。比如,我不仅需要五百万,还需要优质的创意人员,然后冒着被用户排斥甚至加入黑名单的风险。

因此,没有雄厚财力支持,没有对企业品牌的强势信心,微信和央视这种传统营销模式,都不算是好的选择。

互联网营销应回归平台概念

微信和央视的广告实际上是旧模式,背后是倨傲于自身的“垄断”地位。这就不再是“互联网思维”了。如果提到互联网营销,真正应当厘清的概念是,互联网营销追求的是平台而非主体。真正的互联网营销应当是供给一个平台,推广者和受推者成为主体。

平台本身容易沦为“伪概念”,并不存在没有用户基础的凭空而立的平台。因此,真正有资源能搭建成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很少。

今年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消息:百度推广新出了拜年视频的功能,这个功能的意思是,你如果用百度搜索某个关键词,这个拜年视频就会自动出现。这个新玩意虽然小,但证明了百度推广的野心。

搜索引擎一向被视为互联网中的“传统”媒体。但搜索引擎在互联网新时代反而更有优势:它足够撑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推广平台。

首先是精准投放。网民已成为互联网主体,所谓去中心化,其首要表现,就是网民更喜欢主动搜索而非被动灌输。搜索引擎恰恰是实现网民主动的第一步。

精准投放在这里才能称为“精准”:需要某部分服务的人,多半会用百度搜索关键词,而不会在微信上发朋友圈。这是自下而上的精准投放,是先有需求,再有投放,而不是“盲人摸象”似的先给用户分类,再来投放。

其次, 如果你是企业,为什么会选择互联网营销?

答案可能是互联网投放精准门槛低。而微信和央视的广告,门槛却很高,首要是价格,春晚动辄千万,微信则500万起。按照之前的分析,其实高投入带来的反而是广告投放的高风险。之前,百度推广的按点击付费已经是互联网营销中的诚意举措,消灭了高价。

百度推广任性拜年视频更是在减少投入环节、建设推广平台的努力:如果你是试图在互联网中推广营销的企业,你只需要按点击付费,并直接享受已经准备好的视频。

互联网发展健步如飞,但真正有效的网络营销平台和模式仍然草莽。微博一度代表了网络营销的新趋势,却迷失在了繁杂的自媒体中,某种意义上看,微信借鉴了教训,却扭头走进了传统模式的怀抱,变成了央视广告的微信版。

事实上,搜索引擎的推广潜力始终被低估。这是百度推广在新年的一小步,但未来百度在互联网营销中的战略举措,却值得细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