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借力硅谷,乐视造中国人自己的未来汽车

   时间:2015-02-15 13:25:1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民网洛杉矶2月12日电(记者 廖政军)最近,中国知名互联网品牌乐视宣布进军未来汽车产业,希望自主研发打造“领先下一个时代”的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并建立汽车互联网生态系统。这一消息引起业界及媒体广泛关注,有力挺,也有质疑。

日前,本报记者在美国洛杉矶独家专访了刚刚履新的乐视超级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征宇,听他谈谈用互联网思维造汽车的那些事儿。

超级汽车要“三化”

今年47岁的吕征宇曾在传统汽车行业拥有非常漂亮的履历,担任过英菲尼迪中国公司总经理,也曾效力于福特、通用、法拉利等大名鼎鼎的汽车企业。如今,他成为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贾跃亭钦点的造车负责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机会来了”。

乐视要造汽车,且目标是比特斯拉等电动汽车还要领先一个时代的未来汽车,这令吕征宇本人感到相当兴奋。“我一直在观察产业发展方向,我坚信,全球汽车产业必将朝向电动化、智能化及全互联网化发展,乃至最后走到分享经济的产业模式。”他说,在过去的内燃机汽车时代,中国人很难超越已有百年历史的西方,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可以打破这样的束缚,总之,“在互联网应用领域,中国人走得更靠前。”

采访前一天,吕征宇刚参加完位于美国“硅谷”的乐视超级汽车“大本营”的技术团队会议,当被问及最大感受时,他回答本报记者说,“硅谷的创造力加上中国互联网应用的能力,这令我们的造车计划变得越来越可能。”

据透露,乐视超级汽车在硅谷拥有大约260人的顶尖研发团队,且计划招聘更多人才。吕征宇说,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来与这里的研发人员“思想碰撞”,这些人都是非常高水准、世界级的电动车技术、电池技术、传统造车工艺技术的行业大咖。

“不是特斯拉,也不当钢铁侠”

乐视要造怎样的汽车?吕征宇的解释是,乐视造车实际上是用互联网思维融合现代汽车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最终找到一条更加合理、高效的社会和组织形态,产生对人类生活、环境改造有巨大改变的新产品,从而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重工业制造企业进行改造。“简单说,超级汽车上除了零排放特点之外,在智能方面,将来我们的汽车操作屏幕,都不是传统的,是虚拟的。所有的人、机、车,包括家,都可以连在一起。它是一个移动的媒体,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不过,自乐视宣布造车计划起,舆论总是不经意间要将其与赫赫有名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相提并论,甚至有媒体认为贾跃亭要当中国的“钢铁侠”。针对这些言论,吕征宇回应称,他们首先很尊重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先驱,但与乐视不同的是,“特斯拉仅仅是电动汽车,而乐视造车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整个汽车互联网生态系统。”他还说,“贾先生也不打算当中国的‘钢铁侠’,而是要争当中国改变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思维,同时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伟大梦想的追随者、创造者。”

的确,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所有产业链都在发生变化。吕征宇告诉记者,任何一个产业组织架构,包括供应链系统的转变,就好比让大象跳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大象不是不想跳舞,而是这种从内部变化的能力远远不如我们有互联网思维的硅谷企业,加上中国强大的年轻消费者的应用所产生的动力要来得快。”

“第一,中国庞大的人口消费和庞大的年轻群体,是改变和创造未来生活的最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改变者。这个人口的能力,是很难改变,也是别的国家不能拥有的。第二,中国累积了三十多年GDP高速增长的良好基础,同时经济、文化、政治也在高速发展,已经具备了非常强大的金融和资金实力。”他说。

最大的挑战是自己

尽管“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说法提了多年,但眼下,中国创新能力依旧遭到外界质疑。对此,吕征宇认为,“人类发展历史上,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自己从头搞,从零到一。我们可以迅速地收购一些已有的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应用的创造能力。眼下,包括乐视在内的几家中国知名互联网企业,都在纷纷借力硅谷,希望利用这里顶尖人才资源。”

谈到挑战,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自己。”他解释说,除了公司内部针对造超级汽车有不同意见之外,如何将一个传统互联网公司转变成未来和汽车产业相融合的超级汽车公司,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当被问及有无具体时间表时,吕征宇向记者卖了个关子,说道,“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发展,特别是在硅谷这样的地方发展,需要很好的策略。首要策略就是要适度曝光,适度让投资者和未来的消费者了解你在做什么,但又不必透露太多。总之,就是少说,多做!”

吕征宇最后激动地说,“无论如何,我们可是诞生在美国的中国品牌,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彭博社称,乐视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打造超级汽车,美国将作为首打目标市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