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WC2015亮点:华为等扎堆发智能手表

   时间:2015-03-02 13:53:11 来源:百度百家作者:丁道师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会MWC2015今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通信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的展会,此次MWC 2015上将有众多手机和硬件厂商参展并发布旗下的最新产品。

在笔者看来,虽然MWC影响力有被CES(和MWC齐名的科技盛会)超越的趋势,但本届MWC大会依然亮点多多。以下是笔者通过收到的媒体邀请函和大会第一天的盛况,总结出的三大亮点。

三星和HTC等发布年度旗舰新机

作为本届HTC最受期待的产品,莫过于三星几年来风头最盛的GALAXY系列机型。3月1日三星不负众望的发布了GALAXY S6,这款三星年底旗舰机型配备了5.1英寸2K分辨率的super AMOLED屏幕,同时将屏幕的亮度提升到600nit,在色彩表现以及解析力方面表现不错。在核心处理器方面,此次S6的两款新机均采用三星自家的Exynos 7系处理器,运行内存为3GB。同时配备前置500万像素+后置具备OIS防抖功能的1600万像素镜头。

HTC也发布了期待已久的M9,这款 M9采用高通Snapdragon 810八核处理器,3GB内存和2840mAh电池。默认32GB存储空间(可使用microSD卡进行扩展)。采用前置双扬声器BoomSound,新增杜比音频调节。可选颜色包括青铜色、灰色、银色,以及金银双色调版本可供选择。

另外,3月2日当天金立等厂商也会发布年度旗舰机型,只不过声音和势头较小,这里不做细表。

华为海尔LG等扎堆发布智能手表

以往的科技盛会,手机或者平板是主食,智能手表最多算配菜,但本届MWC却出现而来智能手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况,一线的厂商海尔、华为、LG等纷纷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

华为在本次发布会上还推出了旗下首款智能手表——华为Watch,基于Android Wear平台,采用了传统手机的设计风格,42毫米圆形表盘,屏幕表面为蓝宝石玻璃材质。华为Watch采用了1.4英寸的圆形AMOLED屏幕,分辨率为400×400像素,像素密度为286PPI。搭载高通1.2GHz处理器,512MB RAM和4GB ROM存储空间,内置心率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可计算海拔,记录日常各种运动信息和睡眠监测。

LG发布旗下首款智能手表,这款LG Watch Urbane LTE智能手表能够支持4G网络,可实现接打电话、紧急拨号和实时翻译等功能。它能进行GPS定位,准确获知用户的位置。还可以进行实时对讲功能,多个用户可同时进行通话。

海尔则主打儿童和老人,发布的儿童版智能手表拥有一个0.96英寸的OLED屏幕,电池续航时间为两天,防水深度为30米。外观设计上,该系列提供了多种色彩方案,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这款手表在儿童功能的优化上比较到位,可以直接通过机身的话筒和扬声器和家人通话,关键时刻还可以利用SOS键向3个不同电话号码发送求救信号。

平板电脑几乎不见踪影

手机和平板是近年来科技硬件最主流的消费品,但这一年两年来平板电脑的销量和影响力正在下滑,在本届MWC盛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纵观各大媒体对MWC的报道,平板电脑的出镜率几乎为0,虽然海尔和华为等厂商也发布了自己的平板。在笔者看来,平板电脑本来就是一款历史的过渡产品,迟早要被更大屏幕的智能手机取代。

智能手机将在五年内能够进一步挤压平板电脑的生存空间,进而迫使其退出市场。原因在于:1.随着语音输入识别功能的提升,手机逐渐的能够解决输入问题,平板电脑输入上的优势将荡然无存。2.移动互联网经济也是口袋经济,而能放进口袋的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更加便于携带。 3.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尺寸后,到时候就没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区分,平板电脑无意中必将被手机同化。

写在最后:中国其实也有自己的各种科技盛会和博览会,比如深圳IT峰会、科博会、网博会、中国互联网大会、China V 中国产业互联网峰会等等。但我们无奈的发现,中国一线科技厂商都喜欢跑到海外的科技大会发布自己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几乎都卖给中国人),正如中国人跑到日本买马桶盖一样(其实这些所谓的日货马桶盖大部分都是中国生产,然后运到日本),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说白了,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业,有优秀的厂商(在我看来OPPO、小米等公司生产的手机一点不比三星差),也有海量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什么时候中国的厂商能够在本土的展会上发布自己的产品,中国的消费者能够去本土的商城购买出口给日本的马桶盖,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进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