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酷开讽小米“雷声大雨点小”雷布斯惨遭挖苦

   时间:2015-03-24 17:08:25 来源:北青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3月24日下午,小米在线高调发布电视新品。随即,竞争对手酷开TV在其官方微博抛出欲言又止的神文案直击小米电视要害,并暗示将于4月1日发布重磅新品,开创“新视界”。此微博引发微博热议,众多网友参与其中,共同掀起一场讨“米”大战。

此文案的神来之笔不仅在于恰到好处的发布时机,“雷声大,雨点小”的精妙点评一针见血,将小米电视的短板精辟概括。“雷”字一语双关,一指小米总裁雷军,二指小米一贯的高调姿态,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一句“雷声大,雨点小”触及小米产能与饥饿营销等诸多敏感环节,文案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细加分析,“雷声大,雨点小”暗含五层释意:

一是嘲笑小米不断力图革新却难以提高的低劣产能。

二是调侃小米素来坚持而早已落入俗套的饥饿营销;

三是讽刺小米一贯先吹擂后践行的夸大其词式宣传;

四是抛出酷开新品并留有悬念,为其四月一日的发布会铺平垫稳;

五是释放酷开崛起的信号,告诉外界酷开正式介入三四月之交的互联网电视争霸之战。

一石五鸟,刀刀见血,虽称不上致命一击,但着实给在狂欢中的小米当头棒喝。

兵马已动,粮草未行,从手机到电视,再到平板电脑,小米的产能问题一直饱受诟病,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有趣的是,雷布斯宣称小米4两个月供货100万,购买依然只有抢购一条路可走。小米应该开始学着做一家真正的硬件公司,踏踏实实地研发,踏踏实实的生产,踏踏实实的铺货。前小米时代的饥饿营销受制于有限的能力,那么现在,如果要继续用未来电子元件下降的价格,来跟当前其他品牌的机器拼性价比的话,提高产能或许是必经之路。

同时,碍于低劣的产能,小米平板与小米电视的销量也难以达到预期。去年,小米平板销量与雷军所言的250万相去甚远。截止2014年年底,小米电视累计销量仅30万,极为寒酸。虽然其最大竞争对手乐视也未能如愿,但近五倍的差距留给小米的挺进空间也是蛮大的。

另一方面,曾经叱咤风云的饥饿营销,如今已无当年之勇。虽然小米手机得益于成熟的运作模式并没有遭受太大波及,而平板跟电视的推广却难以令消费者买账。饥饿营销需要产品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需要产品短期之内具有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性,更需要公司具有进行大规模营销的实力和能力。

然而,中国互联网电视行业的一大弊端就是产业链不稳定,上游内容提供商与下游输出终端产品合作相对松散,任何一家互联网电视品牌产品都不具备明显强于竞争对手的独到之处,小米电视更未拥有优于其他品牌的过人本领,因此吸引力不够,诱惑力不强成为必然。其次,因为包括小米电视在内的产品吸引力与诱惑力不高,所以短期之内的替代性不甚明显。可笑之处在于,小米科技虽然风华正茂,产品生产却受制于更加成熟下游生产商,长此下去,进行大规模的营销更是无稽之谈。

再谈宣传,越来越多的夸下海口已然让不少发烧友粉转路人。然而,不论是雷布斯还是小米仿佛都认准了这条不归之路继续铤而走险,熟不知这与消费者切实诉求背道而驰,令众多翘首企盼的米粉心灰意冷。小米的逻辑可能是利用雷军的气场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乔布斯效应,但是,雷布斯毕竟是赝品,果粉对乔布斯疯狂的个人崇拜米粉无法支持,以至于诸多极有感召力的话语难以产生强烈的传播效应,即使听者暂时信服,小米却未能加以兑现,使其宣传力度大为缩水,领袖气场大打折扣。

如今,小米电视在尺寸大小,视频游戏,音质画质,价格高低等方面大做文章,无疑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小米手机的成绩源于天时地利人和,而这种成熟的运作模式不能在其他领域轻易复制,如果小米能够和当初在手机市场一样潜心做好服务和体验,而不是急于推出硬件产品的话,效果可能比现在要好。

反观酷开,身为名门之后,自然传承创维集团的优正家风,即使涉足互联网电视行业时间不长,但家电领域从业经验较为丰富,加之首屈一指的技术水平,能在“互联网+”的时代召唤下,更好得处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电视终端上的综合运用。此外,酷开仍需规避整个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发展障碍,不断更新内容资源,完善产品性能,优化用户体验,提高市场渗透率。宏观上,应力图创新商业模式,整合产业链资源,拓宽发展渠道,真正成为互联网电视“尖兵”,将科技与概念融合,引领行业发展。

如此强势地宣战小米,一定是有革新性产品即将问世。那么,酷开上位之路是否平坦,是否会在兵荒马乱的混战中留有立锥之地?小米电视是否会奋起反击,其他品牌是否会纷纷介入?笔者认为,此刻预测为时过早,待到4月1日酷开新品问世后再经讨论。现在,我们大可作壁上观,拭目以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