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盛行?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交易果真无法杜绝吗?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针对淘宝中盛行单刷单现象单披露,再次将阿里巴巴置于公众舆论上炙烤。
这家叫做国际万维网协会单机构跟踪了淘宝上的4109个网店后发现,此前媒体披露的淘宝地下刷单现象,可能比公众知道的还要更加盛行,在这4000多家进行虚假交易单网店中,只有2.2%的商家,也就是说只有89家,受到了淘宝方面的处罚。研究人员称,他们中调查中发现,号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上,涉嫌刷单的商家至少有11000家。
此前曾有市场分析者称,淘宝号称800万家网店中,只有不到100万家,也就是10%左右的商家是盈利的。此次被披露的1万多家涉嫌刷单的网店,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这小部分盈利的商户,因为刷单交易同样会涉及到每单5-10元钱的不菲成本投入,那些不盈利的小店主是根本就无法承受这样的成本的。
考虑到这只是一份抽样调查,淘宝的地下刷单比例应该远远不止于此。这份报告称,除了淘宝之外,国内还有4家网上交易平台同样存在虚假交易现象,加上京东最近被媒体公开披露的“非淘宝式刷单”,可见淘宝中的刷单现象并非孤例,此风由来已久。
电商中的刷单现象为何如此盛行?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交易果真无法杜绝吗?
淘宝的刷单经济学缘何盛行?
惯常使用刷单的商家都知道,刷单就像一鸩毒药,一旦上瘾,此风难禁,其源头首先可以追溯到电商制定的交易规则那里。
以淘宝为例。在2008年“淘宝商城”成立之前,淘宝上的入驻商家都是免费的,当时入驻“淘宝商城”中的是精挑细选的“淘宝精选商品”,这些商家除了需要缴纳技术服务费和保证金、佣金、营销服务费(广告和竞价排名等)等之外,是否拥有足够的交易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交易量不仅标示了商家的品牌和财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财大气粗”的大客户才是淘宝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在集聚了将近1000万商家的这样一个网上跳蚤市场上,店铺的排名是否靠前(前三个页面),是否拥有足够的广告显示位置(在京东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上也被叫做“资源位”,作为与有实力商家合作的重要筹码,有时也会以优惠价格甚至赠送给大商家),几乎决定了它们的生与死。
为了挤进这前三名,刷单成为最好的选择。
首先,比起支付高额的竞价排名费用和广告展示费用,卖家雇人刷单成本更低,即便按照每单5-10元计算,其预算依旧可控,通过制造虚假销量来提升排名,性价比依旧比投放广告高很多。
带有更加腐蚀性的原因,是每个人都在刷单,这等于是电商平台上公开的“潜规则”,你不刷,别人都在刷,商家的排名只能越来越靠后,吸引的流量越来越少,无怪乎有淘宝商家发出“不刷单等死、刷单找死”的感慨。不刷等死是必然,刷单被平台逮到只是偶然事件,网店的选择可想而知。
当然,最根本的“原罪”还是在平台提供商那里。尤其对于像天猫这样主要依赖广告费和竞价排名的平台提供商而言,对于刷单现象,处理起来会更加棘手。尤其是一些大商家,打也不是,爱也不是,因为它们是阿里巴巴最主要的利润源头。2013年阿里巴巴利润率接近44%,有财经作家称几近于“卖白粉”,结果只能是一些刷单的中小商户受到处罚,而且这个比例也只有可怜的2.2%。
但从另一方面看,刷单这样的毒瘤,并非是一家企业的长久经营之道。2014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天猫就开始打击刷单行为。3月5日,原天猫总裁王煜磊(乔峰)被免职,3月9日,天猫发布新规,大幅提升商家入驻的门槛,3月24日,天猫宣布关闭26家违规店铺,甚至天猫中过去一年关停了将近10%的店铺,显示了阿里打击刷单和假货的决心。
但这些行动还远远不够,仅以阿里关闭的这26家店铺为例,大多数为中小商铺,由此可见,对阿里而言,打击刷单这样的刮骨疗伤做法,接下来会有何等艰难!
电商新规:刷单、假货杀无赦?
自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淘宝上盛行的刷单和假货等虚假交易,开始被完全曝晒在阳光下。
马云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假货盛行是一个社会问题,阿里无法承受打假的成本,但现实状况是,随着阿里从一家私人企业转变为公众公司,辅以国家更加完善和严厉的相关法规出台,阿里不能不正面回应这一难题,并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015年年初阿里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斗法”,从这一意义上讲,只是双方互探底线的一次机会。事实上,不仅仅是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中4月1日商务部公布的《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网络平台交易“禁止经营者自行或通过他人虚构信用评价”,违法的相关平台将面临最多人民币50万元的罚款。
长久以来,阿里一直擅长运动式营销的做法,来做大交易额。每一次双十一交易新记录的背后,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刷单做法等虚假交易,一些大卖家的退款率竟然高达40%,一些店铺中3个买家就有1个选择退货。此前,巴巴副总裁余伟民曾标示,“仅仅中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卖家就约有120万家,涉及交易约5亿笔,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800万家,交易额超100亿元。职业‘炒信’买家保守统计约数万人。而这一切,仅仅是已发现的冰山一角。”
今天,电商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商业环境也在发生着剧变。国家层面也开始推动《电子商务法》,草案可望今年出台,;国家工商总局筹建的“全国电子商务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监管系统”将在2015年推出平台一期,刷单、假货等虚假交易行为,将不得不面对更加严格的官方“检测结果披露”而无处遁形。
不出意外的话,在经历过去几个月的资本狂欢之后,2015年将是阿里最阵痛的一年,它不得不回应政府法律规制、美国相关机构对于上市公司透明度的监管以及上亿消费者的期待,阿里巴巴的业务发展和股价也势必将回归到一种“新常态”,这无论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还是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不失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