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消息,互联网大数据,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过程依然在发生和探索之中。不过,目前互联网数据的积累和整合,已经开始显示出其对市场的威力。
4月9日,汽车之家CEO秦致在天津举办的中汽研汽车产业大数据峰会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发言中,秦致通过具体数据的分享和分析,论证了互联网数据的指向,与消费者行为和意愿的密切相关性,而这对于汽车行业变革和发展都将具有重要价值。
事实上,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汽车与互联网的结合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据尼尔森近期数据,92%的用户在买车的时候,希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汽车的相关信息,在中国,86%的人愿意考虑通过互联网购买汽车。
互联网数据对汽车市场的意义,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对比看出来。2010-2014年汽车上牌量的数据,与同期汽车之家流量的变化数据的对比。上牌量数据显示,SUV的市场份额占比,从2010年的10%,大幅上升至2014年28%。而同期,紧凑型车的市场份额从41%下降至40%。再看汽车之家的流量数据,早在2012年6月,细分市场上SUV的关注人数份额首次超过紧凑型车。可见,互联网流量的变化,比市场交易数据早了一年半左右,预示了交易市场的变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线表达的兴趣和意向,是销量的短期的定量风向标。”秦致表示。根据汽车之家的数据,用户意向数据包括线索量、经销商浏览人次、对比次数、口碑浏览人次与汽车上牌量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0.9、0.8、0.7。
(用户在线上表达的兴趣和意向是销量的短期定量风向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认为,在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谁能快速掌握消费者的思维变化和消费习惯,谁就拥有了营销的主动权。
线上数据的启示性,本质原因在于消费者购车的细节行为,都体现在互联网网站或手机端的浏览行为之中。互联网将厂商、经销商和用户联系在一起,这中间的互动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产生了所谓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这些数据主要可分为四类,即用户行为数据、用户态度数据、数据库数据和调研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如何使用呢?
以监测和效率评估为例。大部分的厂商都会面临这样一个情况,就是在自己生产的某一个车型当中去确定一个假想敌。国内某综合品牌一个车系的假想敌是韩国的两个企业,一个是现代,一个是起亚。但是通过汽车之家指数平台对比次数可以看到,用户在真正做购买的选择和决策时,该品牌真正的假想敌,第一个竞品是长安,第二个竞品是奔腾。它的假想敌设计错了。很多企业因为假想敌设计错误,整个品牌的定位,定价,传播的策略,媒体使用的策略,中间的销售逻辑,往往是不合适的。
除监测以外,这些数据还可以用来发现,即针对销售线索的研究,通过用户关注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留下的销售线索,回溯其原本浏览行为,并根据后续的购买行为,帮助厂商和经销商找到站外原因,以及驱动的影响因素;还可以用来预见,即用户对汽车的态度和线上行为如口碑等,为产品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
秦致认为,孤立的互联网用户数据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这些数据只有在与厂商、经销商交互起来以后,才会真正起作用。“只有这些数据放在一起交换和互动起来,在各个平台上跑起来以后,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秦致说:“如果汽车行业的研究单位、厂商、经销商等,和汽车互联网平台能够一起做一个数据交互,才能真正去更好地挖掘大数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