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村庄,4亿用户”。
地域广阔、用户众多的农村市场似乎正在等待“挖掘”。
众所周知,自“互联网+”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互联网+”也成为各地政府和各类企业紧挂嘴边的“口头禅”,包括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在内的互联网厂商无不“蠢蠢欲动”。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果说“互联网+”在东部地区或一线城市,属于“水到渠道”之事,那么,“互联网 ”要想在西部或农村落地生根,还有多道“中梗阻”亟待破除。
三大“中梗阻”制约“互联网+”下乡
众所周知,自“互联网+”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互联网+”也成为各地政府和各类企业紧挂嘴边的“口头禅”。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果说“互联网+”在东部地区或一线城市,属于“水到渠道”之事,那么,“互联网+”要想在西部或农村落地生根,还有多道“中梗阻”亟待破除。
首先,“家家能上网”亟待普及,从农村互联网或农村电商普及的角度来看,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农村用户上网的硬件问题,包括网络接入以及上网设备(电脑、智能手机)等。只有解决了“能上网”问题,才有“上网干啥”并进而产生交易的可能。
但是从农村用户的角度来看,如果“为什么要买电脑、为什么要上网”这两个最基础的认识或理念问题无法破解的话,那么,农村用户的上网积极性是无法激发起来的。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村用户切身意识到并感受到,上网能给他的生活尤其是收入产生实质的影响。
直白的说,就是互联网必须真的能帮他们“发家致富”,否则,他们还不如农闲时“打麻将”。
其次,“随处可上网”有待建设,一如互联网在城市或东部地区的普及和发展路径,在解决了“家家能上网”的基础问题后,为了培养农村用户的上网习惯,需要加大“随处可上网”的建设力度,在农村用户聚集的地方,比如小卖铺,加大wifi等上网热点的建设和投放。
只有形成了“网络无处不在”的使用环境,才能让农村用户在农忙之余逐步形成手机或电脑上网的新爱好。
其三,“产品”下乡渠道待畅通,有网了、能上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什么网?除去游戏、视频网站外,还有很多电商网站,但是,对于农村用户来说,选谁上谁,则有待于适合农村用户的宣传推广方式。
事实上,不论是早年史玉柱的“脑白金”,还是现在的摩托车、热水器等电器,他们下乡进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刷墙广告”。
如今,在“互联网+”下乡的强劲东风下,包括京东、淘宝等在内的电商平台,纷纷加大了“刷墙”力度,但是,相对于城市用户集中,农村用户则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分散的特点。如何更加有效、更加快速且更大范围的“刷墙”是摆在京东、淘宝们面前的共同问题。
“互联网+”下乡进村中梗阻该如何破?
诚如前述,“互联网+”下乡进村有三大“中梗阻”亟待破解,概括起来就是“理念、体验和价值”。
对于农村用户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感知“互联网+”的好处或实惠?说到底,就是要让农村用户能从“互联网 ”的普及中获得“真金白银”。
首先,需要低成本或免费解决“家家能上网”的问题。是否有可能参照曾经的“家电下乡”模式,针对农村家庭上网需求,建立“网络下乡”扶持,联想等电脑厂商为农村用户批量定制低价的“台式电脑”,国家出一部分补贴,拟参与下乡进村的厂商出一部分费用,其结果就是让农村家庭可以“超低价”甚至“免费”获得一定期限(比如一年)的上网设备及网络接入使用权。
通过建立免费用电脑、免费上网,使得制约农村用户“能上网”的基础网络及设备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其次,需有第三方平台能给农村用户定制“变现”服务。在农村地区,比如竞价推广、电视广告效果更好的,莫过于“刷墙”广告和“村委广播”。前者有机会让农村用户直接体验互联网变现的可能,后者则有机会让各村庄关键人实现变现。
显然,只有让农村用户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给其带来的好处,才能持续吸引更多的农村用户参与其中。每年上千万的“农民工”流动,说明了对农村用户来说,“致富”是农村用户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需求。
因此,如有强大第三方能抓住这两块资源,则相当于卡位了“互联网+”下乡进村的关键环节。当然,这要实现起来有难度。可能需要像在城市里“扫楼”那样,实现“扫村”完成线下渠道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村官”还是“致富带头人”,这些人都是在农村地区中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群体,谁能精准“网罗”这些关键人群,谁就有可能有效覆盖数量庞大的村庄,成为农村渠道推广的重要通道。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国家战略下乡进村中,一头抓住数量庞大的“村官”、“村庄”群体,一头对接规模巨大的“刷墙”需求,搭建平台对接需求,不仅解决了农村用户致富的问题,还有效解决了互联网产品或服务下乡进村前的“品牌推广”问题。
不过,在“互联网+”下乡进村的强劲东风下,可能会催生很多类似公司,但大多数可能会像“千团大战”时的团购网站,大多会“昙花一现”,扑腾两下就杳无音讯了。
因此,“扫村刷墙”这种模式到底能走多远,还取决于两点:前期,这可能还要取决于“互联网+”下乡的厂商需求规模和其真正能覆盖的村庄数量,而在后期,则取决于它还能如何让前期积累的用户持续从互联网中受益(除了“刷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