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58同城正式宣布与赶集换股合并,按照其官方说辞,合并后的公司市值将突破100亿美金。抛开什么“减少营销成本”、“协同双方业务”、“共同做大本地生活市场”不谈,姚劲波为什么着急合并、杨浩涌为什么放弃独立上市?我想目的就是这个“100亿”,以及潜在的“200亿”、“300亿”。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因为互相扯皮拖后腿,而被其他本地生活玩家弯道超车(最近美团与点评已经进军到家服务领域)。这种合并折射的一个大背景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轰轰烈烈,催生了以O2O、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大量新机会,巨头的护城河不再牢不可破,行业前几名合并能迅速催生一家体量不小的公司,规模甚至比肩巨头。
合并真的会上瘾
除了本月58与赶集合并外,近几年选择合并的中型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2012年流血上市的土豆与优酷合并,2013年百度全资收购PPS并将其与爱奇艺合并,2014年腾讯剥离电商业务将其与京东合并,2015初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而传出合并流言的还有搜狗与360搜索,美团与点评,甚至还有搜狐与新浪。这些合并中国互联网的过去少有、传统行业少有、硅谷也少有,而且其一个鲜明特点是双方在体量上虽然有差距,但至少是同一个量级的玩家,即使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也完全有独立IPO的可能,甚至有的合并之时已经上市,例如土豆。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频繁合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合并背后的动机
1,业务互补
合并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司业务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合并来解决弥补。回头看以上几家公司,58同城与赶集合并,不仅有效节约了营销投入,还有利于其专注精力从信息平台向交易拓展,比如58的到家、招聘,赶集的租房、汽车,行业的剧变使得58与赶集的对手不再只是对方,而是各种O2O细分领域的玩家;滴滴与快的也是如此,由于尚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合并后不仅可以减少补贴规模,还能专注于出行领域的其他场景的拓展(比如拼车、顺风车等);京东与易迅合并,则可以获取微信入口继续保持用户的有效增长,而腾讯则顺势剥离了不赚钱的电商业务,优化其财务报表的利润率;至于优酷土豆、爱奇艺PPS的合并,则是因为视频行业版权高企、流量严重依赖搜索、自制偶然性太大、宽带烧钱等因素,不得不抱团取暖。
2,资本推动
很多时候,或者说绝大部分时候,资本才是推动企业合并的第一作用力。尤其是对很多尚未上市的企业,上市也许是创业者的目的,但退出才是投资者的目的,一旦一家企业创始团队股份被稀释过度,那么很容易成为资本的附庸,被资本意志左右。土豆当年与优酷合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豆的大股东IDG的推动,虽然IDGA轮就获得了土豆1/3股份,但以当时土豆处于竞争劣势的状态,再不合并4亿多美金的市值将会继续走低,所以IDG章苏阳一手促成了优酷土豆合并,即使王微并非那么情愿。京东合并易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腾讯受易迅拖累严重,管理层想尽快剥夺这块拖累利润率的业务,虽然易迅CEO卜广齐希望借腾讯支持继续死磕京东,但并无力左右大局。
3,新对手出现
咦,58与赶集的对手不正是对方吗?从某个角度看是的,但其实双方的对手不再是彼此,而是美团、大众点评、河狸家、阿姨帮、功夫熊这些新玩家。最近美团和点评已经切入了上门O2O领域,而河狸家、阿姨帮为代表的上门服务早已将多个细分领域瓜分。58和赶集的流量受困于其平台服务的低频性,本身就不如美团和点评,所以不得不重视这几个新对手。
综合上面三点。一方面是公司业务层面,同行之间与其相互撒钱竞争,还不如合并双赢;另一方面,创业公司早不是创业者的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多在背后推动双方合并,尤其是在竞争双方都在浪费同一家投资者的钱大玩补贴大战的时候,不知道投资者心里是何滋味。总之合并后的公司不仅节省了大量营销投入,还补短了自身劣势,本质是双赢的局面,当然这对合并劣势一方面的创业者的情怀是一种打击,但谁都别跟钱过不去。
巨头依赖症降低
如果你仔细观察,近年一众中型互联网公司甚至创业公司,其对BAT的依赖已经降低很多了。而巨头对创业公司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巨头抄袭,创业公司挂掉,典型的时期就是04-11年腾讯在PC端的大肆抄袭、批量复制的年代;第二阶段:巨头抄袭无效,选择投资控股,典型时期就是近两年BAT对一众中等规模公司的投资入股,巨头自身涉及的行业有限,所以拿资源对换股份,而创业公司也是痛并快乐着与巨头结盟;第三阶段:巨头无力,创业公司独立性增强,代表性的企业就是京东、美团、58等崛起,虽然其仍然有BAT的股份,但自身独立性非常之强,这些公司也数次表达成为下一个巨头的意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对BAT等巨头从“紧张害怕”到“不屑一顾”的转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战线太长,巨头无力顾及
之前基于PC端的互联网产品基本是上工具类,包括播放器、浏览器、下载器等等,但现在的创业项目基本上都是线上结合线下,而且领域过于细分,这就不是巨头随便拉几个产品、技术、运营做完然后借流量一推就能搞定的事情,移动互联网以及其对传统行业的侵蚀,使得创业的领域战线太长,巨头根本不可能全部顾及,比如出行领域就是打车、专车、拼车、顺风车、代驾等创业公司,巨头不可能全部涉及。
2,融资遍地,创业不差钱
天使轮都可以上千万了、A轮B轮相差只有几个月、成立没多久就估值上亿了.......这就是当下互联网创投市场的现实,创业公司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具有一定体量以及已经建立护城河的中等规模公司。京东上市前融资7轮,手头有数亿美元现金,这比一般的上市互联网公司还有钱。所以,“不差钱”使得这些公司有信心对巨头说不,而选择一条更符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3,用户自觉,流量不值钱
前些年,流量引导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款产品的生死,比如360浏览器,就是典型的流量产物。但现在变成了用户自觉的时代,用户自觉的意思是当下互联网新产品、新模式教育用户的成本越来越低,因为更多的用户有主动发现、使用、传播新鲜玩意的欲望,毕竟互联网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小公司获取流量的能力增强,这就使得巨头的流量不再如以前那么值钱。当然这或许是术业有专攻的因素,不一定有流量就能做好任何事。百度做电商、腾讯做搜索、京东接入微信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合并或许是件好事
还是那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打破BAT对中国互联网的垄断?合并或许可以。合并能最快的优势互补、实现规模扩张,最后形成1+1大于2的效果。这对于创业者的借鉴意义就是在当下传统行业全面互联网化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几乎,如何判断谁才是你真正的敌人和朋友,与其与同行火拼最终两败具伤被巨头收购,不如选择合并大步快跑。合并或许不失为即独立上市、巨头收购后的又一种发展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