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互联网行业也在世界上获得了响当当的地位,但却改变不了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虽然在国内呼风唤雨,可在海外往往却是销声匿迹,至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没有能够改变窝里横的习惯。
水土不服当然是个理由,而且是很重要的理由,但并非全部理由,任何一家国家的企业想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都是困难的,越是成功的经验越会遇到水土不服。
但是,本地化的问题对于任何跨国公司都一样的,可来自中国的海尔、华为等都已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佳绩,甚至在相关的产业领域征服了世界,即便是与互联网渊源颇深的联想,也在国际化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可是,中国最纯正的互联网公司却没有一家有此丰功伟绩。
互联网公司享受着国内的超国民待遇而娇生惯养
在中国,很多人都痛恨与咒骂国有垄断企业在各个领域的强势,可却很少有人对互联网企业所获得的超国民待遇进行抨击,甚至还有很多人对互联网企业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鸣不平。就经济领域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种待遇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的民营企业,更超越了国企央企。
比如,互联网公司经常强势的喊出各种各样的“颠覆”口号,将传统行业的格局打的打乱,而这种所谓的创新却往往是其他企业原来做过却被政府拦阻下来的。在与电信运营商的较量中,WIFI曾经被禁,可互联网企业可以堂而皇之的将其“私下”使用,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免费网络通话很快就被有关部门封杀,可互联网公司随后推出的免费网络电话却没有任何衙门出来制止。于是,传统企业打擦边球叫违规,互联网企业打擦边球叫创新,很多业务在传统企业被遏制之后让互联网公司后来居上。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国内为所欲为,想合并企业就合并企业,想出售业务就出售业务,想裁员就裁员,想招聘就招聘,而大量的中国国企却无能为力。如此,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以运营商、银行等等传统强势企业为主体的央企都成了弱势群体,这样的好环境在境外根本不存在。
此外,因为墙很厚,导致竞争严重不充分,更是给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模仿式创新提供了独立自主的小花园,成长起来的压力并不大,至少斗得过身边的小兄弟就可以,根本不用考虑外来的干扰。不过,这种娇生惯养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只在墙内开花,到了墙外就不香了。
中国市场庞大,发展机会众多,粗放式经营也可以做大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而且还处在人口红利期,加上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大迁移,互联网的需求空前繁荣。以电子商务为例,中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消费能力就足以撑得其数家在世界上排上名次的电商企业生存,更不要说社交软件。
正因为中国本土资源太丰富,人口太多,互联网企业随便捡个漏都能用户过亿,关键就可谁在这块市场竞争中做得最好,这就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将目光仅仅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也没有走出去的冲动。
中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育的初级阶段,传统企业的力量太弱,信息化程度不高,而且全国统一大市场没有形成,互联网公司利用超级资本的力量,可以做到集中兵力突破一个点,然后是另外一个点,将传统势力逐个击破。
也正因为国内的市场空间得天独厚,让这些互联网公司自觉不自觉的都采取了粗放式运营的模式,成本不考虑,未来不考虑,可以随意的扩充人力、募集资本,高工资高福利高投入,肆无忌惮的烧钱,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可到了国外成熟市场,这些套路就成为了致命伤。
中国的互联网生存土壤世界独有,营销模式不可复制
看看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应用,多数都是从国外的拿来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运营的成功范例,而这种成功也会成为发展的羁绊。正是因为一些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市场太成功了,相反成了在海外不会成功的因素,因为对中国人的需求太贴近,就会离其他的市场太远。
中国的国情非常特殊,近二十年更是与人类历史上及全世界各国都大相径庭,甚至与中国的过往也差异明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推行,中国的人口结构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巨变,独生子女的八零后和九零后成为独具特点的两代人,这部分人群也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在全世界都难以找到类似的社会人口现象。
此外,中国最近二十年也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计划经济彻底转型为市场经济,保守传统的农耕社会瓦解,工业和城市化兴起,人口大面积的流动,导致社会思潮和人们的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类型下的互联网社会基础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互联网营销适应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思潮,水军泛滥,土豪砸钱为所欲为,各种突破道德底线的炒作被誉为经典,而这些成功经验到了国外就不一定适用,而且也不敢拿来用。绝招没有了,新招没找到,自然不会取得好的市场成绩。
当然,一味的强调融入当地社会也会造成部分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错误。实际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也有着本质上的同类需求,比如物美价廉的假货,难道欧美东南亚市场就不需要吗?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要想在海外生存,还是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寻找人类共性,而不是投机取巧的想快速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