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凭借自营电商,京东成功改写了由国美、苏宁垄断的家电零售业格局。之后,京东、阿里、苏宁开始在农村展开刷墙大战,争夺农村市场。如今,三方在农村的竞争早已扩展到地方政府、乡村代理乃至农户的每一个角落。最近的一次,双方是在农产品进城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5月11日,京东在其示范县(四川省仁寿县),掀起了一场枇杷进城的农村电商大跃进。借助自身的平台和物流优势,从枇杷的优品采摘、鲜果装箱,到冷链保鲜物流、36小时配送到家,京东高调地展示了其农产品进城的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四川省政府商务厅早前发布的公告显示,“京东﹒仁寿枇杷节活动”5小时卖出15000斤鲜枇杷,首日网交达到预期,创造了四川首例农产品集中组织打包直供电商平台模式。
毫无疑问,政府的认可,为京东农产品进城模式背了书。此时的阿里则充分发挥其平台优势,广泛“撒网”,为更广泛的个体创造“农产品进城”的机会。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模式,到底孰胜孰优?
京东的“杀手锏”:正品+速度
前面提到,京东的农产品进城,是跟地方政府紧密结合来做的。也就是说,其销售的地方特产都是由地方政府授权的电商企业来经营、运作,以京东﹒仁寿特产馆为例,经营仁寿特产馆的商家需要经过两轮考核才能成为京东地方特产馆的经营者,一个是仁寿县政府的考核,一个是京东供应商品质把控考核。政府考核该企业的经营资质和商品检验,并提供商品检验合格证书;京东则通过自身品控措施(严审商家资质、严控进货渠道、不定期抽检、严厉的处罚机制)来考核该企业的诚信经营与质量保证体系。如此看来,质量保障是京东农产品进城的首要优势,这与京东一直强调自营采销和正品保证相一致,但因涉及到地方政府审批环节,发展速度会相对受限。
而京东农产品进城的第二道杀手锏就是京东一直备受赞许的物流速度。农产品以生鲜为主,新鲜度是城市消费者评价农产品质量的首要标准,也是评估农产品进城实效的主要指标之一。所谓“没有金刚钻,就不揽这个瓷器活”,京东在农产品进城上的勃勃野心与信心,与其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自营物流网络以及正在大力发展的冷链运输配送体系是分不开的。
以这次仁寿枇杷节为例,京东号称36小时内把四川枇杷从田间地头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笔者测试一下了,从京东手机客户端下单,到亲手接过仁寿的五星大枇杷,刚好30个小时——这个速度,比顺丰还要快。据说,其他城市也不会超过48小时,两天的时间,走完采摘、包装、发货、冷链运输等数个流程,你完全能想象得到,这意味着什么样的进城速度。
阿里的“必杀技”:平台+数据
阿里在农产品进城乃至整个农村电商方面的推广,平台优势非常明显。因为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淘宝已成线上最大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淘宝村”甚至“淘宝镇”的涌现,体现出淘宝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与热度,及其对这些地区农村电商发育成熟度所做出的贡献。这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成果,为阿里农村电商的下一步战略布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阿里首选在淘宝普及度较高的农村地区推行其“农村淘宝”计划,充分鼓励和培养更多的农民或村企,通过淘宝开设农产品店,并通过阿里旺旺软件与消费者进行实时沟通。而阿里更多地承担销售平台和营销平台的功能,包括地域性特产的促销、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培训等。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并且有助于短期内快速健全农村产品品类。
阿里的另一重优势来自其大数据建设,这是阿里大力发展云计算的附属优势。大数据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而且还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数据智慧支持,从而为阿里与地方政府的农村电商合作铺路搭桥。
而阿里的软肋也同样明显。在淘宝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管,而农产品多数又属于入口食品,加上退换不便,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十分谨慎,这将间接造成商家的销量问题。第二个劣势来自于物流,阿里的商家多数还是选择顺丰、申通等第三方物流公司支持配送,即便是口碑最好的顺丰,生鲜产品也要在48小时才能送达。虽然阿里也在大力布局菜鸟,但农产品进城要受益于此,还有待时日。阿里农产品进城的第三个不足,是淘宝的平台式运营模式,使其无法点对点的挖掘地方特色,甚至将农产品进行等级划分,比如将生态农产品跟养殖农产品进行区分,不同产地农产品进行特色区分等。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标题“枇杷进城,你选谁”,就目前京东和阿里的发展模式来看,京东的优势更为明显。但农村电商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不论京东,还是阿里,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任何尝试都是有意义的,都将对农村电商的生态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