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滴滴”与“快的”的抢市场大战,开启了中国上班族的用车模式剧变。从出租车一对一预约,到高端舒适的专车加入,再至Uber平价专车进军中国市场,各互联网大佬似乎都希望能在市民的日常用车市场分得一杯羹。
在此期间,尤其专车加入,迅速掀起了一轮全民奢享搭车的热潮。如果只是单纯考虑从出租车代理机构到用车客户这类经营模式的市场,似乎从廉价到高端,从便捷到舒适,都已经被瓜分的没有丝毫空间。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出行模式悄然诞生并火速窜升:拼车。
如今的出行App名字太多,都是出行,难免会让拼车与专车傻傻分不清楚。但从目前拼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嘀嗒拼车",我们可以来研究下,究竟其凭借什么能在8个月内迅速融入3轮投资且C轮高达1亿美金,并实现从概念推出到市场拓展和功能圈完善的重要进程?想要明白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专车"和"拼车"的本质区别。
专车之所以能引起用车族的广泛响应,无非实现了非出租车主闲置车辆的有效利用和普通上班族对于“尊贵”与“专属”的渴望。然而由于法规和行业的各方限制,无论服务和平台设置的多么人性化,专车始终只能停留在“专业机构”到“用户”的B2C模式。在B2C模式指导下,专车平台的核心运营目标在于盈利,尽管目前运营平台为了更大的抢占市场,以补贴车费的形式进行让利,显示出相对优惠的价格,但究其本质,终不能长久。
而拼车则瞄准这一局限性,以顺路拼车的形式,为顺路的相近工作场所同事或是相近小区的邻居,有车族帮忙再顺路分摊费用。这样双向降低成本的模式,是拼车独具的天然优势,即使没有红包补贴,在未来一样能一直让乘客以便捷和低价享受很好的乘坐体验,抓住“人性化”根本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和谐双赢的C2C用车生态,逐步完成上班族出行习惯的转换。
真正实现这一根本转换的关键是“顺路”这一核心理念。很多平台仅是打出“顺路拼车”的旗号,在实际运营工程中,仍然采用实时输入起终点约车的模式,这在本质上与出租车并无分别,都属于运营范畴。但是拼车则是打破常规,使用“预设路线”这一操作模式,拼车平台把用户的顺路请求直接推送给顺路的车主,从而实现顺路搭乘的完美匹配。可以说车主是否需要提前"预设路线"就是专车和拼车的核心区别。拼车需要提前预设路线,而专车不需要。
另一方面,嘀嗒拼车作为一个快速匹配平台,不分车型,统一价格,只看顺路不顺路,不但颠覆了专车平台“分车型定价”理念,也和其他"用车"平台产生了差异化,嘀嗒拼车的负责人说:乘客在需要车的时候,车型不重要,心底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请来一辆顺路车带我回家”。而对于每到早晚高峰堵在路上听完广告听路况的车主而言,带一个顺路的邻居回家,路上聊聊天,还能节省费用,实在两全其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拼车领域对用车市场的冲击并非一时之势,而是深挖用户需求的必然结果,甚至会带来上班族出行习惯的进一步变革。"嘀嗒拼车"作为目前市场上价格最低、接单量最高的拼车平台,更是基于以上需求,在产品细节上进行了更多延展。
"嘀嗒拼车"在乘客端利用"拼车聊天""位置共享"等功能,方便了车主接驾,率先推出的"车主黑名单"可以屏蔽不喜欢的车主,提高乘坐体验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保障乘客的安全。甚至乘客只要一上车便可以自动生成20万保单,让安全成为出行的第一位。软件在车主端的最大革新,莫过于增添车主乘客互评环节,践行了拼车并不是商业化而是互相提供便捷的平台这一理念,让车主和乘客平等交流,将出行化为一次崭新的对话空间。
作为C2C共享型经济模式的典范,嘀嗒拼车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出行成本,践行了绿色出行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同时其社交化的界面设置,增强了人的社会属性。当我们被手机和自媒体孤立之时,嘀嗒用拼车将出行化作一次崭新的交流空间,增强了人与人的信任,逐渐脱离这个邻里相见不相识的困境,也许能带我们回到那个相互照应和睦共处的美好时代,让这个人际关系逐渐淡薄的社会,更多了一分关怀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