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华为手机美国再上路:计划五年时间进前三

   时间:2015-06-05 11:02:41 来源: 新浪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华为在美国推出低配版P8

华为在美国推出低配版P8

相比较在欧洲等其他市场的强劲增长,华为智能手机在美国的发展颇有些坎坷。

几年前华为主要与美国小运营商合作定制白牌机,一度拥有不错的市场销量。但随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华为手机在美国的份额也急剧下滑。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运营商的整合并购导致华为失去了原先的大订单;同时华为也在改变自身产品定位,大幅砍掉低端机型,走中高端品牌路线。

去年许志强出任华为终端美国总裁之后,才开始确定明确战略重新冲击美国市场。去年华为终端在美国发布了Mate 2,更打造了自己的电商网站和本地化客服体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今年将成为华为智能手机在美国的关键增长之年。本周发布的P8 lite则为今年华为终端美国的系列新机型拉开了序幕。华为终端美国总裁许志强还表示,今年会有更多机型在美国推出,力图改变此前华为新机型无法进入美国市场的状况。

P8 lite是在国内发售的华为P8基础上的改头换面版,这显然是因为市场价格定位的问题。这款机型实际上主打的是低端市场,市场售价为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还提供了分期付款的选择。因此P8的金属铝合金机身变成了塑料材质,屏幕和处理器也都进行了更换。

这款手机本周已经在华为美国终端电商网站(GetHuawei.com)、亚马逊上线销售。华为还与美国两大电器零售商百思买和Fry’s合作,在他们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P8 lite使用了5英寸720P屏幕,覆盖康宁公司金刚三代玻璃;搭载了高通八核骁龙615处理器,2GB RAM,16GB ROM,支持至多32GB的MicroSD卡扩展。电池容量2200毫安时;主摄像头1300万像素,前摄像头500万像素。双卡双待,支持美国GSM LTE网络。系统则是Android 4.4。

华为智能手机在美国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器。由于华为海思芯片尚未获得美国监管部门认证,导致每年华为全球发售的大量机型都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只能挑选有限机型改用高通芯片才能发售,而且上市时间也比全球晚了几个月,错过最好的发售时机。

如果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华为就不能在美国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也就无法与其他厂商展开有效的竞争。虽然华为终端美国官方并未就这一问题置评,但知情人士透露,华为正在积极推动海思芯片在美国获得认证,有望在未来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与中国市场有所不同,运营商渠道占据着美国智能手机市场近九成的份额。多年以来,消费者更习惯用200美元的合约价购买原价649美元的苹果和三星旗舰机型,而包括三星Galaxy S 5这样的原先旗舰和中低端机型则免费提供(需要签两年合约)。这也是苹果iPhone能在美国占据42%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但情况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美国运营商正在逐渐削减补贴,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此前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目前有接近四成的用户购买过或者打算购买无锁机。亚马逊平台上最为畅销的机型也多是中低价格的裸机。这也是华为终端在美国主打裸机市场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美国运营商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大幅削减补贴,那么大量用户或许就会选择更为经济适用的手机。

comScore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占据了42.6%的市场份额,随后则是三星的28.3%。LG以8.4%的份额排名第三。而摩托罗拉和HTC的占有率不断下滑至5.0%和3.8%。按照许志强的规划,华为智能手机要在五年时间内成为美国市场的前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华为全球品牌知名度提升至65%,成为Interbrand Top 100首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而今年即将发布的新一代谷歌Nexus手机,据传也是由华为代工。这将进一步提升华为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定位。

去年华为智能手机在全球销量约为7500万部,同比增长40%,排名全球第四(联想合并摩托罗拉后,全球销量总计8500万部),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关口。其中海外市场占比接近四成,公开渠道销售占比达到45%,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长超过三倍,在西欧市场的份额接近10%。而华为去年全球总收入达到了465亿美元。此外,去年华为全球申请了3442项专利,位居全球第一。

华为在美国目前有两个总部:网络与企业业务总部位于硅谷,而终端业务总部则位于德克萨斯州。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