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要和首旅一起私有化如家了。今天就八一八在线旅游近一段的密集资本事件。
从途牛接受京东5亿美金投资,到携程控股艺龙,再到驴妈妈拿到锦江投资,以及去哪儿先拒绝携程收购、转而接受银湖集团投资的大戏。最近如家又表示收到了联名收购邀约,携程和梁建章都在买方名单中,而且梁建章本身就是如家创始人之一。
整个资本生态中,携程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因为这个金主一直的状态都是,买了这家买那家,愿景是把所有具有竞争关系的小伙伴都贴上自家的标签,不管干爹亲爹,管好儿子就是好爹。这个文章吧,主要是想八一下,携程的撒钱效果到底如何。
那些年携程投过的公司
从2011年开始,携程就开始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了。先后投资了订餐小秘书、松果网、太美旅行等,还联合香港的永安旅游、台湾的易游网成立了鸿鹄逸游。
在梁建章2013年重新执掌携程后,这个趋势逐渐明确。当年携程还专门发行了8亿美元的高级债券,James同学当时给过解释,说这笔资金的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投资整个旅游产业链上的好公司”。
2013年,携程投资了快捷酒店管家、蝉游记、易到用车、一嗨租车等。2014年宣布投资途风、途牛、同程、世纪明德等。今年直接控股了老对手艺龙。到现在为止,除了庄辰超的去哪儿倔强地不肯归顺之外,四个上市OTA中两个都或多或少可以算作携程系,另一个实力选手同程正在筹备A股上市。
不过,买买买之余,金主携程也是需要补给的。入股艺龙后不到一周,携程就宣布获得Priceline 2.5亿美元的进一步投资,至此Priceline共持有约10.5%的携程总流通股。另外携程还表示,会允许Priceline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其一定数量的股份,Priceline持股比例可达到15%。
由于携程和Priceline的资源合作从2012年就开始了,去年下半年Priceline也已经持股携程,所以最近这次增持应该与合作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充实粮库和补充弹药。
去哪儿的倔强价值几何
在携程的撒钱史上,去哪儿是个异类。收购的事情,据说两家谈了多年,去哪儿方面庄辰超一直不愿意把这个孩子给别人收养。尽管被收购的话,对高管们来说是很好的退休方式。
在去携PK中,最重要的是酒店业务,双方反复提到的也是间夜数。携程大住宿部CEO孙茂华在采访中曾说,全世界就没有酒店业这么竞争激烈的行业。为啥捏,因为利润率高呗,毛利大概在15%左右,预付还要更高些。要知道度假那么高客单价的产品,毛利才是个位数。
话说回来,如果去哪儿也被携程搞定了,起码在线上链条里,从机酒、门票到旅游产品,携程就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再加上携程本身已经参股的华住、如家等酒店集团,这种优势很容易通过汉庭、如家、七天等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连锁酒店导入线下。所以说CC的倔强对用户来说倒真的是好事。
另外从市值上来看,去哪儿也是数量级和携程最接近的,最有机会PK携程的一家。按照上周的收盘价,携程市值107.12亿亿美金,去哪儿市值53.96亿亿美金,途牛市值9.29亿亿美金,艺龙市值6.44亿亿美金。另外同程CEO吴志祥曾说过同程的预计募资额,在30到40亿人民币左右,按汇率折算下来在4.8-6.45亿美金。
最后顺嘴提一句,去哪儿2005年上线的时候,携程已经登陆纳斯达克快两年了,发展速度也是要考虑的一点。
霸主控制了多大的话语权
从细分领域来看,携程目前的布局包括机票、酒店、门票、度假、用车、攻略、游学等,基本涵盖了整个产业链。具体来说,在自身擅长的机酒领域搞定了竞争对手艺龙,在门票领域收编同程结束了“双程大战”,在不算领先又是未来热门的度假领域又手握途牛、同程两个重兵。
事实上,对于携程是否涉嫌垄断的讨论,在投资艺龙的消息传出时就一直都有。不过由于今年那些神奇的合并案,比如58赶集、滴滴快的,朝阳群众对反垄断的概念已经难以把握了。
垄断不垄断,这个事情主要是关乎话语权和定价权。对旅游行业来说,考拉君觉得要稍微复杂一点,要分线上和线下来看。
从行业整体来看,线上的渗透率依然不算高。根据前几天采访途牛CEO于敦德时候他说的数据,休闲游的市场渗透率在10%左右,机酒则30%左右。虽然线下企业需要渠道,但线上企业还没有手握完全的议价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垄断说似乎不太成立。
但如果单从线上的角度来说,携程和艺龙加起来的份额已经达到60%以上。最后整理几位专家在公开报道中的观点,看官们自行取舍感知哈。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旅游的线上线下是否属于同一个市场,边界并不清晰。
前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吕强认为,虽然携程短期内可能会背负一定财务压力,但长远来看合并后市场份额、利润率都会提高。
劲旅CEO魏长仁认为,携程的4亿花得值。因为收购后携程是艺龙话语权最大的一方,可以左右艺龙大小事情。这无疑就是携程想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认为,这起收购案会进一步巩固携程及艺龙的优势地位,使二者在与酒店议价时更为强势,如果酒店不能承受压力,价格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