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连线:微软说智能手机大战已结束 但它犯了大错

   时间:2015-07-09 14:12:57 来源:新浪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导语:美国《连线》杂志网络版今天撰文称,微软压缩智能手机业务后,准备着眼于多种新兴技术。然而,手机业务却事关Windows 10的成败,而且可能成为未来其他技术的重要基础,所以留给微软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

多伦多市一家微软专卖店

以下为文章全文:

结束了,但落幕的伴音不是锣鼓喧天,而是一声呜咽——外加一份备忘录。

今天,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宣布将缩小手机业务规模。纳德拉称之为该公司的一次重大方向转变和一次“重组”。他使用了“有效而专注”以及“长期再造和机动性”这样的说法。但请务必认清一个事实:今天的这份声明(裁员7,800人、减记76亿美元,多数都与微软手机业务及其去年对诺基亚的收购有关)其实是一封投降信。

智能手机的霸权之争已经结束。事实上,之前很久就已经结束。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早已确定,这一点似乎没有人会有异议。纳德拉算得上是识时务者,这一点值得赞赏。但说实话,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看清了大势所趋,所以他的决定只能算是姗姗来迟。

微软希望智能手机时代尽快结束,但他们的判断几乎完全错误。

纳德拉还有更多值得赞赏的地方,包括顺应趋势将该公司最不可或缺的服务(例如Outlook和Word)引入人们最常使用的设备(例如iPhone,这款产品现在几乎已经独自称霸智能手机行业)。三星、HTC和其他手机厂商都已经发现,与iPhone竞争完全是在徒劳:就算你造出跟iPhone一样好的手机,照样还是卖不动。多数想要顶尖手机的人都会直接购买iPhone。虽然Galaxy Note 4拥有巨大的屏幕,Galaxy S6 Edge拥有独特的设计,但每当你询问人们想买什么手机时,默认的答案都是:iPhone。

iPhone已然独霸天下。

剩余的市场几乎完全被Android手机统治,这类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品质不断提升,而且发展速度异常迅猛。Moto E是一款很好的产品,但裸机售价仅为129美元。阿尔卡特、一加和Blu等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公司也都推出了几乎人见人爱的产品。微软也推出了几款价格更加低廉的手机,例如Lumia 520,——微软之前甚至曾经表示,这是一段时间内最为畅销的Windows产品。不过,只要看看Android设备的价格和品质趋势,就不难发现,要不了多久,50美元的Android智能手机就会面市,而Lumia则会悄然隐退,不再浪费时间。

Surface的未来

公平地说,微软并没有完全退出手机市场。该公司可能还会推出一款Surface Phone,或者与之类似的产品。纳德拉甚至在备忘录中提到,将提供“一款深受Windows粉丝喜爱的旗舰设备”。从各方面来看,Surface对微软依然重要。但无论该公司推出何种旗舰设备,其目的几乎肯定与Nexus相同,不是为了提升销量,而是为开发者提供趁手的工具。

当然,他们也希望能顺便鼓舞硬件合作伙伴,促使他们也开发真正优秀的产品。不过,千万不要奢望微软为此投入巨额营销资金,或者面向全球的运营商展开全面铺货。微软还是希望由合作伙伴开发硬件,自己只负责提供软件——这一直都是他们的目标。

但相较于1990年代的PC,目前的市场却更加难以渗透。Android可以免费使用,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审美上看,这都是一款一流的操作系统,它在全球各地都已经势不可挡。虽然微软也需要同样的合作伙伴助阵(包括HTC、索尼、三星和LG),但这些公司仍对微软的平台毫无兴趣,而微软今天的声明并不表示这项业务将就此关门大吉。

由于Android和iOS牢牢掌控着市场,即使像微软这种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只能在智能手机市场拿下个位数的份额。如今,当微软逐步撤回资源时,又当如何展开竞争呢?哪怕是假装竞争?

微软已经无力竞争,短期内也不会再徒劳对抗。这才是微软的关键问题,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在各种设备间构建统一的平台。倘若没有人开发Windows手机(这几乎已经成为定局),整个计划都将泡汤。

纳德拉在备忘录中透露,智能手机大战或许已经结束,但微软认为今后仍会有很多具有相同颠覆性的产品涌现。该公司还在关注物联网、增强现实、云计算和虚拟助手,这些技术都颇具前景,微软已经全面布局。

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你的手机不会消失,反而成为各种技术的核心枢纽——充当电灯和咖啡机的遥控器,成为虚拟现实体验的引擎,变身口袋助手的喊话器。看来,未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只不过,留给微软的机会已经不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