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边的创业公司比较现实,一般都盯着距离钱特别近的领域,比如游戏、O2O、金融,最近似乎医疗类的项目开始逐渐变多了。承蒙一些朋友看得起,大概有3家医疗类的公司曾想邀我参一脚,虽然都被我婉拒,不过在过程中也稍微做了一些研究,也做过一些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一直想找个由头聊些看法,整理下思路。
最近平安好医生似乎还蛮热的,我就来谈谈平安好医生,以及未来会与他相爱相杀的阿里健康和春雨医生吧。
“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重医狂奔,重药止步
从业务模式和切入点来看,平安好医生和春雨医生较为接近。但把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放在一块谈,会看到这两个项目一些有趣的共性。
1、都背靠大树: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一家背后是平安集团,一家背后是阿里集团,这是一个拼爹的故事。虽说是拼爹,但阿里健康是个香港的上市公司,平安好医生的出品方平安健康互联网是平安全资创立的互联网板块成员,两者又都是相对独立运作的商业实体。
2、都动机不纯:阿里要做全平台电商,自然不能放过药品,但药品的线上销售需要许可证,唯一的许可证颁发给了中信21世纪,所以阿里索性就把中信21世纪吃下来了。作为保险巨人,平安介入移动医疗显然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健康服务入口的搭建,撬动潜力巨大但目前不温不火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知道,如果去和平安的财险和寿险对比,健康险的保费可以忽略不计。
3、都与阿里脱不开关系:阿里健康最近刚刚换帅,之前的ceo是原来负责京东POP业务的张守川,对零售。而平安好医生的核心团队都有阿里系背景。大boss王涛是原阿里软件的总裁,其他核心成员也有不少阿里的人。所以阿里健康是阿里的身子骨零售的心;而平安好医生则是金融的基因灌了阿里的血。
医药医药,医是问诊,药是购药,两者对医疗产业来说是同样重要的环节,就像硬币两面一样不可分离。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很土豪作风的切入到医疗领域的多个环节。不过在实际运营中,双方还是有所侧重,阿里选择了“药”作为发力方向,而平安则选择了“医”作为主攻点。这不能不说是上面那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信21世纪变成阿里健康,并没有因此一下子飞起来。从张守川离职后接受的采访来看,可能这段时间只是磨合期,阿里根本没打算让张守川好好玩下去。不过客观地说,像中信21世纪这种传统公司,和阿里的企业文化差的太多了,被阿里收购后不彻底大换血也是不行的。现在换上了王磊,从很多意义上来说是也不是什么意外的调动。
王磊来自淘点点,两年下来我从外部看淘点点是不咋地,但是阿里既然把他调任如此重要的项目看来内部对他的评价还是正面的。从之前平台定位来看,目前阿里健康比起颠覆更注重融合,与线下药店的合作是主线,整体平台的业务层级倒是和淘点点有些相似,这可能也是阿里将王磊调来的原因。
然并卵。阿里健康很大的问题在于,从切入点来说,“药”不如“医”。
这是医疗应用的用户特征图。其对应的实际需求如下。
1、健康人群对医疗应用没有明确的需求,但是健康人群随时会向亚健康和急病人群转化,其需求与亚健康人群及急病病人一致。
2、亚健康人群能感受到身体的轻度不适,例如肥胖、颈椎病等。有条件的话,需要医生长期提供建议,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治疗或服药。
3、急病人群往往是突发的疾病,需要尽快处理但本身严重性并不太高,例如:低烧、咳嗽、中暑等。病人的主要需求是缓解当前的症状,需要提供用药建议或安排就医。
4、慢病人群往往是长期病,例如三高等。通过诊疗往往已经确定病情,对用药了解用药类型、剂量,但仍然需要长期用药。
5、重病人群需要立刻送医救治。
这五类人群中,撇开目前主流的医疗应用无法处理的重病病人。剩余的几类人群中,只有慢病人群的主要需求是通过药品作为切入点的,其他几类人群都是对问诊、预诊的需求更大,而购药的需求也是在预诊、问诊发生后才触发。
因此,以药切入医药领域的理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线下来看,药厂贿赂医院和医生的情况国内外皆有,倒是没怎么听说过医生反过来贿赂药厂的。从线上看,现有市场格局下,以实时问诊主导的2个应用——春雨医生和平安好医生的增长非常可观。而同为壹药网旗下,以药切入市场的1号药店,反而不如自家的健康问答平台易诊发展顺畅,也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尽管具有这些共性的两家巨头公司几乎同时切入互联网医疗行业,现状却是平安好医生在狂奔,阿里健康还在原地打转。
“平安好医生”与“春雨医生”:医疗领域的猫狗大战
说完了与平安好医生没啥实质关系的阿里健康,再聊聊与他有直接竞争关系的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和平安好医生的最大特点都是即时的在线问诊,也就是“空中医院”的概念。不过实际上,这说法还是有点言过其实,一个应用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健康咨询和预诊,重要诊断还是需要去医院检查,要说是“云诊所”的话倒是比较贴切。不过,即时的在线问诊让这两家应用相对好大夫在线、易诊等依靠信息沉淀的健康问答平台来说,已经是高出好几个层次的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