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马云牵手张近东:焦灼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时间:2015-08-11 09:22:49 来源: 创事记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两只黑鸟掠过巨大的幕墙,遁入不远处一团深绿色树冠。无边的雨幕里,晦暗的天空下,苏宁总部诺富特酒店人流如织,确实就像马云所言,好像婚礼一样。

“意料之外,预料之中。”昨日,人群中,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边走边对我说。他一如十年前那般沉稳、儒雅。四年前抱怨过的一簇白发,似乎不见了。

这是阿里与苏宁合作案发布会结束后的一幕。就在这场景之前的一个多小时,几百名半天蒙在鼓里的记者,突然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感情漩涡:过往言论博弈、竞争多多的阿里与苏宁,把手言欢。这确实像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那些上午刷屏互联网零售的人们,忽然被这波更大的力场吸附。人们不由自主地拉出上午还在苏宁侃侃而谈的李彦宏、王健林,说他们是真正的“暖男”(暖场的男子);人们不由自主地拉出刘强东,说他“已哭倒在朝阳区,哭倒在洞房”;人们谆谆地教导国美电器说,该找下家谈判了。

确实也有无数的理由认定,这是孙为民所说的“预料之中”的事。至少在中国商业社会,如果你想做个风光的拉郎配,除了阿里与万达、阿里与苏宁之外,确实其他都还显得局促。

同样有无数的理由讴歌这一幕。相信多年以后,它依然会流淌在各种文字中。就如马云所说,“这是中国商业史上很重要的日子,也是商业界很重要的一个结合”;就像张近东所言,今天的决定,将开启中国商业零售新的篇章,必将为行业和社会树立一个新的典范,成为互联网零售划时代的一个事件、中国商业历史上新的一页。

有关双方合作案的基本内容,其实很有限。无非是阿里280多亿参与苏宁定增,获得19.9%的股份;苏宁认购阿里新发行的2800多万新股,占比逾1%。至于发布会上逍遥子与孙为民提到一些合作步骤,欲言又止,引而不发的姿态激发出的无数想象,确实还有待落实,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当然,我们可以复述一下基本逻辑:阿里为苏宁提供巨额资本、巨大的入口流量、整个基于交易的平台服务体系、各种变现通道、菜鸟们的通道能力等等,苏宁可为阿里提供物流支撑、线下门店体验、丰富的3C供应链、高品质的商品资源、线下售后服务的支撑等。

当然还有许多隐晦的部分。比如双方各自的生态空间、品牌综合效应、资本市场尤其股价的背书效应、针对各自竞争阵营的威慑效应,当然还有马云、张近东两人累积多年独特的商界社交资源、政经资源等。

跑开,举一个小例子。如果没有中间人牵线搭桥,完全凭借马云与张近东两人有限接触,我真的觉得两个月达成合作很难。人们也许能想到柳传志以及联想控股之下的弘毅,马云与张近东在这个圈层交汇。也许还有其他偶然的力量。历史上越是重大的商业合作案,往往越是出自非常偶然的一瞥、一个提议。尽管张近东说他与马云两人一直以来惺惺相惜,但若没有一种长久的心理期待,没有一种瞬间催化的触媒,我不信这一幕这么快。

马云、张近东都否认出于单纯的竞争、回击对手阵营,强调了一种已经来临的融合产业趋势。腾讯与京东、京东与永辉超市、正在逡巡投下巨资的百度、野心勃勃的万达、元气恢复到鸡血满满状态的国美们,再加上增长放缓的市场现实、温吞的股价,可能都会让双方有所期待。

即便认为他们的否认带有粉饰,跳出合作案基本内容,这一幕确实也值得讴歌。它不会让人觉得你在过分歌颂某种太平,或被认为你的文字已被过度裹挟。

阿里与苏宁合作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双方谁为谁补充了什么业务,而在于它们为中国争议不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参照,一种可能弥合两种模式各自伤痕、通达更大成功的路径。它未必是唯一,未必是未来的最佳,但在这个微妙、胶着的时刻,它可能是最切实、可行的一幕,有助于澄清产业迷障,弥合互联网与传统阵营的割裂与争斗,给这个社会灌注信任、一种激荡人心的开放精神。

借此,人们能看到,中国的“新商业文明”,确实不是一句口号,它正浮现在中国现实的土壤,尤其是线下与线上相连的血脉里,相互依存里。

我相信,当两个原本博弈多多的对手牵手时,昨日上午还在苏宁侃侃而谈的王健林、李彦宏,心里一定会有某种心理触动。远处的马化腾、刘强东、狱中的黄光裕,无数线下的中国经营者们,甚至更远处的沃尔玛们、亚马逊们,麦德龙们,应该不会无视这一幕。

即使我们不去引用已引滥的“互联网”,不迎合空洞的政治风向,我们的日常生活足以告诉我们,这一幕背后,中国原本裂痕明显的两种经济模式,已到一个融合、合拢时刻。

一个没有互联网翅膀的中国实体经济,甚至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复兴、飞跃的;一个没有实体经济、传统文化支撑的中国互联网,是不可能在下一个10年、20年,更远的未来,以独立姿态融合全球视野的。对中国来说,新商业文明,绝不能建立在杀死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而要融入其中,汲取营养,抛却包袱,提高效率,丰富生态。没有传统力量与现实生活,互联网会失去梦想与血色,在一片沙文主义中自掘坟墓。

我相信,这一幕的价值,也一定会在中国政府官员、各种机构组织甚至大众层面掀起心理激荡。过往的各种行政、行业、人心的壁垒,即使不会立刻坍塌,甚至会继续出现反复,但是,这一幕的力量,一定会慢慢软化它们。

审视阿里与苏宁的企业身份,阿里自定义的出于民企而超越民企的“国家企业”,与苏宁云商一直以来面向全球的中国民企定位吻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幕,是中国融合经济模式自由的象征。

即便放在全球,这一幕也不多见。无论是沃尔玛,麦德龙们,还是红得发紫的亚马逊们,其实都并没有走出各自的困顿。阿里与苏宁身处生态复杂、壁垒甚多的中国,反而具有更多超越的机会。所以,这一幕,足以引发全球商业界关注。

当然,我们不要幻想,这一幕会促成最理想的合作,幻想中国两大经济模式从而其乐融融。这绝不可能。我们讴歌它,主要出于一种开放的胸怀、包容与体谅的精神。

马云的天下意识有目共睹,如果没有开放性,阿里不可能成长至今,马云不可能成为全球互联网英雄。但马云个人对传统行业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周期。最初他的言论也充满互联网暴力美学,当然其中有他对体制、文化、保守氛围的某种不满。即便到了2014年上半年,他依然有不少刺激性言论。但是IPO前后,尤其是2015年以来,马云的视野已经远非过往可比。他与各种商业、政治、三教九流人物的碰撞,其实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江湖。

若你再结合今年上半年以来阿里管理层的调整、部分“老人”隐退,逍遥子们的出线,全球人才的引进,能感受到,阿里自身的文化也已经开始发现变化。它在经历一场新的开放历程。

但若说昨日这一幕带给我个人的感受,张近东更令人感动。过去多年,我曾多次接触过他与孙为民,以及苏宁多名高管,至少在言论层面,亲身感受过他的内心开放之旅。苏宁敢于与阿里开放合作,其实反映最多的就是张近东视野与格局的变化。

很多人只截取张近东2012年至2013年两会上的言论,断言他对电商充满无知。其实相反,张近东的电商情结,可以追溯至阿里正式成军的那一年。

张近东、孙为民都跟我分享过当年的心路历程。2009年,孙为民对我说,早在上世纪末,张近东就考察过电商。1999年,他与汉普咨询、和君创业两家咨询公司专门进行过头脑风暴,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被视为潜在的力量。当时,和君创业设想在每个社区放置PC,帮用户在网上直接下单购买电器,实现大范围覆盖。当时基础设施不力,理念过于超前,张近东认为会产生成本负担,没有直接操作。

我们能看到,这一幕如何已经实现,苏宁社区店已经覆盖更多,社区O2O已经成为新的潮流。

后来,苏宁还是连续上马了4版电商系统,1.0是自己独立开发、2.0由第三方,3.0出自贝塔斯,4.0版本技术支撑方则是IBM。2009年,苏宁易购上线后,更加独立。但在整个苏宁体系里,电商业务迟迟不见成效,主要原因还是过于区分线上线下,左右互博。4年后,苏宁提出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虽然一度导致利润大减,但2年之后,终于走出被动。在与阿里合作的当口,它确实处于新一轮扩张期,资金需求、生态构建面临挑战。

谁又能说张近东完全漠视电商呢?2012年、2013年的两会言论,他并不是真正否认电商的价值,而是从规范着眼。当然带有为苏宁呼吁的用意。

其实,根据我多年对苏宁的观察。从当初张近东提出“科技的苏宁、智慧的苏宁”,以及苏宁改名(从电器到云商)的行动,以及苏宁70后、80后员工的提拔上,他已经透露出进一步变革的决心,视野已经打开。几个月前,张近东公开演讲时表示,要学习阿里。

因此,可以这么说,尽管产业趋势烘托出这一幕价值,马云、张近东两人若缺乏胸怀,只从竞争用意出发谈什么合作,我相信即便形式上达成所谓合作,也不会结下什么好果子。

所以,某种意义上,阿里与苏宁的合作,也是新的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国商业文化的体现。

当然,这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场景而已,并不意味着格局立马变化。 阿里与苏宁合作,即便产生巨大的整合效应,带给双方丰富的想象力,但相比整个中国的大流通行业,它们的占比依然十分有限。形式上的深度合作,掩盖不住当前中国融合经济模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里的地位。

但是,无论如何,就像马云昨日所说,任何一次合作都不容易,但对这次合作充满信心。

即便中长期合作不顺畅,不过也一定要坚持,因为,“整个互联网新经济还有30年,我们未来可能需要的不是三个月,而是三年,三十年的努力”。而张近东则表示,双方都到了互联网的十字路口,苏宁敢于也甘于做出最大的开放行动。

这一幕并非唯一的时代转换征兆。其实,2015年8月10日,当我们认为李彦宏、王健林等人无意成为阿里与苏宁合作“暖场”人的时候,他们两位当日的反思与展望,同样传递了开放的气质。事实上,几个月前,李彦宏在腾冲已经对外强调过全新的思路。此外,即便刘强东“哭倒在洞房”,面对京东此前与腾讯、如今与永辉超市的合作,谁又能说中国其他企业家缺少战略眼光呢。

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段段隐秘、矛盾、纠结的时光,一幕幕变幻中的商业场景,一个个血色鲜活的人物,其实都是当代中国崛起的征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