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经济日趋繁荣,工业生产指数达到惊人的126,而同年秋季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
眼下,可穿戴市场一片繁荣景象,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最新公布的市场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突破1140万台,几乎是2014年同期(380万)的三倍。
但是,近期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称,约1/3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会在购买6个月内停止使用。产品销量大幅增长预示可穿戴市场的巨大潜力,而用户活跃度与产品粘性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持续盈利增长点。看似繁荣的可穿戴市场的背后,其实隐忧重重。
可穿戴市场:“大风起兮,猪飞扬”
雷军(微博)用“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来形容“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当下“智能+”时代的风口已至,智能汽车、智能自行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深有百花齐放之势,智能设备全面爆发的时代已然临近。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亦乘风而上,作为“智能+”风口上的猪,可穿戴市场已然起飞。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零部件的能耗降低、低功耗蓝牙等无线标准的推出,可穿戴设备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最新公布的市场报告,可穿戴设备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呈现稳步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突破1140万台,几乎是2014年同期(380万)的三倍。
销量上的巨增预示可穿戴市场的火爆,而行业巨头的发力才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6月19日,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上涨48.4%,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400 亿元人民币。Fibit的上市点燃了可穿戴市场,其对可穿戴市场的强大辐射作用不容小觑。Fibit作为可穿戴领域第一个成功上市的公司,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到可穿戴大军的行列,随之而来的是可穿戴设备受众更广泛、资本市场纷纷涌入。
在国内,可穿戴市场的也愈来愈热。根据iiMedia Research的指数,今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169.2%,达到3500万。去年7月,小米手环上市,截止到6月30日,小米手环总销售量突破600万,一跃成为全球手环销售量第二的互联网公司。此外,一些中小CP也不容小觑,比如拿到B轮融资的咕咚手环,运动领域滕海视阳(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的九安医疗、宝莱特等。
此外,三星、苹果、Pebble的智能手表也加速了可穿戴市场的发展。依据IDC报告,三星在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60万,是惟一一家进入前五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生产商。Pebble在2014年销售了70万块智能手表(预计今年为80万),虽然销售数量远不及手环类可穿戴设备,但作为智能手表,这个销售业绩亦不是小数目。
Apple Watch作为苹果推出的首款可穿戴产品,其刚问世就受到极大追捧,Apple Watch上市首日预定量愈百万,远远超过预订量超过Android手表的全年销量。虽然Apple Watch后续的表现让人失望,但是,从Apple Watch首日面世的市场反映也可以看出,用户对于智能手表的期待还是很高,也就是说,如果能把产品做的更好,可穿戴市场非常广阔。
总之,随着巨头厂商和资本市场的涌入,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四道坎
从市场角度上看,可穿戴领域颇热,但是从发展潜力来看,可穿戴市场前景堪忧。可穿戴市场要爆发,还需要迈过四道坎:
第一,产品弊端
近日,在一项1900万Fitbit注册用户数调查中发现,只有950万是活跃的,也就是说,用户购买Fibit智能手环后,有50%的用户很少使用甚至停止使用。而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粘性差缘于产品本身的诸多弊端。
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的弊端颇多。比如功能少、功能缺乏创意、界面与操作体验差、连接手机麻烦、电池续航差等产品弊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电池续航。传统消费者习惯数年更换一次电池,变为数日更换一次,必然会难以适应。目前智能手表一般为数百毫安,然而池容量太小又会使电池续航能力更低。
而且,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不尽人意。目前来看,穿戴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够丰富,市面上所能购买到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还只能局限在拍照、导航、查看天气、辅助社交、协助监测健康信息及辅助运动方面。另外,可穿戴设备一般都需靠其他智能设备才能实现其产品功能,并不能够真正独立作为一款设备使用,连接手机比较麻烦。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常规条件下冰与水的密度比一般是9:10,即冰浮在水上,有9/10在水下部分,只有1/10的显露在水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冰山效应”。产品硬件上的弊端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很小部分,而软件与大数据的缺陷才是可可穿戴设备的深层次的核心问题。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能告诉人们“真正”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手环可以看出心率,但是普通用户想要知道的不止是心率,他想要的是身体状况到底如何,比如睡眠质量、血压等,以及以后该如何调理。然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大数据层面的应用,缺少软件与数据的支持,而可穿戴设备更像是个硬件玩具而已。
第二,缺乏现象级产品
前文提到,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在未来应用方向上看,医疗保健、信息娱乐、健身运动类需求将成为最大亮点。
然而,面对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还未有一款真正引爆消费者的产品,缺乏颠覆性的产品说明行业的爆点远远未到。颠覆性产品对于市场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以苹果手机为例,2010年,iPhone 4的横空出世引爆了智能手机领域,之后苹果也被作为一个标准,当苹果建立起一套体系后,整个行业也就有了模仿对象,随后开启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其实,这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现象级产品才能引爆市场。
反观可穿戴市场,几乎是先有市场未见现象级产品的状态。野村证券中国电信(微博)研究分析师黄乐平表示“相关厂商只有推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而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就看接下来到底能否推出特殊的产品。”
第三,个人信息安全
今年以来,随着Apple Watch的发布,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可穿戴,它们大都具有健康追踪的功能。然而很多人对健康追踪得来的数据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数据会被黑客窃取利用。
Healthline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使用健康设备或与健康相关的移动应用的人群中,将近有一半的人担心他们的数据会被盗窃。在2014年,保守估计全球售出2100万个可穿戴设备。此外,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全球总销量将上升到1.5亿个。虽然消费者似乎喜欢可穿戴技术,但很多现在在使用健康类设备的人担心他们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当今时代,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逐渐凸显。黑客攻击个人手机,盗取银行卡账号密码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智能可穿戴设人们随身佩戴的,全天24小时的跟踪信息全然于此,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Healthline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可穿戴设备用户或者使用相关移动应用的人担心黑客可能会盗取他们的个人健康信息。
第四,变现模式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产品本身的营销获利,但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大有不同,可穿戴设备更依赖于后续的变现模式。
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不止停留在硬件上,当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通过数据分析和运用,实现流量变现才是最终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解决了前端用户需求问题,后端的商业模式设计也至关重要。
无论是硬件+客户端,还是纯硬件模式,可穿戴品牌商都加入了云平台,即用户在可穿戴设备上交互产生的数据都将传入云端,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世纪佳缘一直专注婚介市场,用户一旦牵手成功便从平台上流失,而通过智能手环,则可以将这部分用户留存,进入婚恋市场。具体来讲,世纪佳缘设计的模式为,通过传统的婚介模式服务单身用户,然后通过智能手环跟踪牵手成功的用户,获取相关数据,进而实现推送比如婚庆等产品,由此打通婚介、婚恋和婚庆整个产业链。
结语
眼下,互联网+的风还在猛刮,移动终端愈来愈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交互中心,而可穿戴设备作为重要的移动终端之一,毫无疑问会是智能时代的宠儿。但是,可穿戴市场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