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1号店副总裁杨平:未来必然是线上线下融合

   时间:2015-08-19 11:55:15 来源:中国企业家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要深入了解1号店的电商模式,负责供应链的副总裁杨平是最佳人选。杨平早年也有在海外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的履历,参与1号店创业后,是1号店整体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总设计师。时至今日,如何做网上超市,如何搭配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体系,仍旧是一个重要而且新颖的课题,1号店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仍旧可以给同行许多借鉴。

CE:1号店与其它的电商平台相比,在供应链体系上有什么差异?

杨平:1号店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8年到2012年。2010年我来的时候,系统非常简陋,整个IT部门就十六个人,基本上大家都是凭经验在做,尤其是物流。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2年到2013年,我们有了系统支持,但系统仍基于人工:是人海战术,全凭人来作战。比如说,7.11店庆时,以前两万单的订单量突然增加到四万单,我们就投入一倍的人进去。在一个200米长,150米宽,15米高的一个标准仓库里,高峰时期有两千人在里面操作。

第三个阶段,就是智能化、可视化的系统操作方式,这个系统解决的是1号店的三种商业模式。一个是平台B2C,可以理解为天猫模式;第二块是自营B2C,可以理解为京东;第三块是1号店的供应商服务,相当于做增值服务,帮商家做仓储服务、配送服务、库存管理,甚至还有采购服务。

CE:1号店的商品数量很多,这么多品类对后台系统的挑战体现在哪里?

杨平:我们自营有300万,平台有1200万,共有14大品类,比如食品饮料、百货、家居、美护、母婴、服装、汽车零部件、3C等,还包括医药,我们之前就申请到了医药资质。战略要求我们的系统必须很强大,系统的难点在几个:第一是海量商品,第二是海量的顾客,第三是海量订单。

另一方面,跟京东当当的标准化产品相比,1号店的商品大部分是非标商品。标准化产品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说不用再包装,直接套上一个塑料装就可以发货。但我们的订单是什么状况呢?一个订单最高有十六种SKU,五十几件商品,而且基本上都是非标商品,包括生鲜。这些都需要再包装:所有的酱油瓶包上塑胶带,反复打包,商品之间还要加气泡带隔开。物流的难度相当大,1号店去年的销售额大概是京东的十分之一,但是物流量已经接近。我们物流量不比京东小,它强在配送,但我们的仓储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比京东弱。

CE:我们注意到1号店在2008年正式上线的第一年,销售额为417万元。2010年的营业额从前一年4000多万涨到了8.05亿元。外界看到是销售数据的增长,而增长的背后需要后台系统的支撑,2010年1号店的后台发生了哪些变化?

杨平:上面提到,由于我们的三种商业模式,1号店有对供应链进行深耕的要求,所以当时于总就把亚马逊供应链完整的一套东西拿来,在这基础上来做。

在设计后台架构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跟沃尔玛谈合资,2010年我们第一次去美国,探讨沃尔玛跟1号店怎么合作,如何取长补短,我们能不能把沃尔玛这么好的采购资源带给中国的客户。

沃尔玛其实是一家物流公司,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把它强大的采购能力,仓库管理和配送管理,甚至大区域运作的供应链模式嫁接到中国。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美国看,把一些适合中国电商国情的项目引进到1号店的供应链里面来。

基于这样的设计原则,我们首先做一个长期规划,然后滚动开发。最早做的是自配送,相当于一个快递管理系统,接下来做仓储管理系统,再往上推就是库存管理,然后是自动化采购,再往上就是OMS(订单处理系统)的管理,还有就是供应商怎么管,商品怎么管,供应商和商品之间的合作怎么管,都在这个大的后台框架里面。

当时订单每个月增长30%,后台面临什么情况呢?就是到了11.11或者店庆的时候就限客,新的订单要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来消化。要是订单再来得更猛烈一点,就会把旧的系统搞死,以前还出现过下了单送不到,仓储堵死了,爆仓,甚至订单发不出去的情况。所以我们觉得必须快速换轮胎,切换到新的信息系统。在那么快的增长情况下切换系统非常困难。那个时候太艰苦了,每天晚上两点钟之前电话不会停,各种问题要处理。

CE:在配送这块,现在大家都是自配送和第三方配送结合。1号店的配送结构是不是也做过一些调整?

杨平:我们自配送原则是这样:在北上广三地,这个三地不是指三个城市,是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在这三个区域内,我们自配送的比例占到75%。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认为1号店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司,而是一个集中在这三个沿海经济带的区域性公司。在电商的所有环节中,只有配送这一个环节能触达客户。在重点发展的城市群落中,带给客户良好的体验,这是我们当时要建自配送的一个原则,除此之外都是包给社会化资源来做的。

CE:我们注意到1号店早期扩张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不扩品类的情况下,将已有的优势品类推往全国市场,还有一种在现有的基础上,延展品类。1号店选择了第二种打法,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杨平:第一种我们当时考虑过,但不是很成功,为什么?跟我们的品类特性有关,比如3C和图书,都是长半径商品,即供应链的覆盖范围长达几千公里。而快消品是短半径,想要全国扩张就要求我们每隔五百公里就要开一个大仓库,这个投资非常大。一个是慢消,短半径,一个是快消,长半径。商品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扩张选择。

但是在全国扩张上现在我们可以随着沃尔玛的门店来做,以前没有控股就没法做。

CE:沃尔玛已有的物流布局和1号店已有的物流布局有重叠吗?资源会有整合吗?

杨平:沃尔玛进来以后有几个改变,第一个改变是采购,1号店最强的品类是进口食品和饮料,我们希望在沃尔玛入驻以后,在采购方面能进行深度的融合,打通线上线下的采购。比如说牛奶品类的采购打通以后,采购量就是一个乘以N的关系,采购量的增加能提高与供应商打交道的话语权,价格的优势会让利给客户。

第二块在自有品牌,沃尔玛本身有自有品牌,未来不排除1号店也会有自己的自有品牌。

第三块是在供应链方面,因为商品打通了,未来两家的核心仓库也会打通,少了一次运输和装卸,仓储成本也大大降低,库存方面的周转也会降下来。

CE:现在国内电商流行跟便利店合作,你怎么看这个趋势?

杨平:线下永远不会消亡,并且,谁能够把线下打通,谁就占领市场,其它的都是过程。未来必然是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两者深度捆绑。

现在便利店或者说配送站的配送其实有问题,很多都在小区里面,小区里的道路设计没有考虑到大型车辆的装载,所以就变成了要四吨半小车进去,多次来回转配,大大影响效率。

而线下的沃尔玛考虑了大货车的情况,考虑到了车流和人流的分离,所以装卸效率大大提高,跟社区便利店有基因的不同。从1号店来讲,我们会尽可能利用沃尔玛的物流优势。

未来的物流在社会化的配套上,城市里要配备足够的物流仓储空间、转运空间和配送空间。这是一个整个社会化的过程。

CE:我们注意到,1号店以前的免邮标准在下降。相比而言,京东的免邮金额在提高。

杨平:有两个因素,去年下半年,阿里和京东上市后,他们有盈利的要求,这是他们必须要调整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计成本,乱投放。现在天猫和京东也来做食品了,他们还是很有战斗力的。我们必须跟他们拼刺刀。

第二是大战略的问题,我们现在做了一个O2O便利店,叫小区雷购,把配送站变成了便利店,现在上海有几百家。供应商直接送到配送站,既可以送,又可以买,我们没有客单价要求,可以降到零,商品周转也特别快。

CE:现在我们看整个电商发展趋势,大家往往先从自营起家,然后从自营到第三方平台开始发展,1号店的1号商城目前是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杨平:2011年沃尔玛收购1号店的时候,当时没有获得第三方商城的资质,过了一年多才拿到。所以刚开始1号商城和1号店是分离的,连系统都分开做,后面拿到资质后又合起来一块做了。

自营的肯定是我们的核心品类,比如进口食品等,平台肯定是要求盈利的,来补一下自营的亏损。但目前来说还补不了,自营和平台都在发展。

CE:从创始人背景来看,1号店的技术基因蛮强,你们对1号店的定义,或者说目标是什么?

杨平:我们最早是想打造一个技术公司,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最后都是技术公司。京东偏渠道,business-drive-IT,商业导向,而1号店相反,是IT-drive-business。

沃尔玛的理念很早就影响到了1号店。沃尔玛由于品类特征,必须实打实做,理念跟中国的浮躁市场不一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