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中国是备受争议的企业之一。赞许者认为,小米利用互联网思维,在中国开创了一个人人用得起智能手机的时代,并因此而获得大量网友的拥护,这些人自称米粉,也就是小米的粉丝。有人从小米的一系列行为中,总结出一套模式,被称为“小米模式”,一时间小米模式红得发紫,众公司纷纷效仿,小米的掌门人雷军也被称为中国版的乔布斯——“雷布斯”。
反过来,从一开始,也同样有一大批对小米不屑一顾者,他们认为小米缺乏核心观念、核心技术,甚至是缺乏格局,属暴发户现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由于小米的产品中上但营销做得出色,依靠粉丝经济迅速建立起了小米帝国。但这并不能支持小米长久地快速发展,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相关表达中甚至使用过骗子二字。
拥护也好,质疑也罢,小米从2010年4月创立至今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迄今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近来有迹象表明,小米的声音弱了,这是一个前奏吗?
小米无论在手机销售量还是销售额方面都在被华为超越
618本是京东的店庆日,却逐渐演化为与双十一遥相呼应的电商购物节。在这场狂欢中,小米在手机销售方面似乎遭遇了滑铁卢,在618当日的销售量上小米由多年的头名跌落到了第三,而在618期间,小米无论在手机销售量还是销售额方面都被华为全面超越。由此很多人认为,小米后劲不足,这次618是小米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同时,华为的荣耀7和魅族的MX5都选择了在2015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举行发布会,而小米的下一代旗舰手机小米5却并没有选择在同一天发布,甚至连具体的时间都是一个未知数,这似乎与争强好胜的雷布斯的风格大为不符。在看衰者眼中,只有一个答案能够解释这一切,那就是小米的锐气尽失,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颠覆其它竞争对手的超级霸主了。
尽管唱衰者给出的小米正在走向衰落的结论还有待时间证明,但小米在发展过程中的确遇到了一些包括但不仅包括运营层面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米在近几年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用高配置低价格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颠覆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在这一过程中,小米积攒了大量的用户,并逐渐掌握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定价权,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国内智能手机企业,无不要以小米手机的配置和价格作为资深手机配置和价格定位的重要标杆,否则很有可能被小米这个后来者拍死在沙滩上。
在不断的竞争中,小米也在压缩着本已微薄的利润,以获得与其它厂商竞争的优势。但由于小米本身可能缺乏技术支持,因此其需要购买专利才能生存下去,这令小米的成本难以不断地持续下降,尤其是在高通被罚之后,对于小米来说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小米现在难以进入欧美市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在于,专利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当小米的模式被其它企业看透和模仿后,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能提供更高品质的手机和更优惠的价格,超过小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小米在与其它竞争对手对决的过程中,最常使用到的策略就是价格战。价格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一把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小米将可能既是价格战的短期受益者,也是价格战的长期受害者。
红米系列是小米争夺低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利器,但受制于成本的要求,红米的品质有所下降,频繁的死机和操作系统的卡顿带来的是不佳的用户体验,红米2A的信号门更是将红米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不少小米手机的用户纷纷放弃小米转投其它品牌。在价格战中,受影响的不只是小米的低端智能机,还有小米的主力机型,小米4的点胶门。
米粉的忠诚度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逐渐瓦解,小瑕疵看似细节却可能成为灭亡小米帝国的一颗马蹄钉。
自小米1开始,小米手机就被誉为丝神器,其以超高性价比杀入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迅速积攒了大量的用户。根据雷军在微博中透露出的数据,小米在2015年上半年共销售了手机3470万台,同比增长33%。
小米手机的用户量非常庞大,但通过去年发布的小米手机用户的大数据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的购买力并不十分强大,仍然将手机的性能和性价比作为选择手机的最重要依据。所以,小米用户的购买力对于小米未来的发展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6月30日小米联合美的共同发布了一款名为“i青春”的智能空调,该空调能通过小米手机、手环进行控制,并根据家中的实际情况自动控制空调风速、温度、湿度等。然而,这款空调的出现并没有掀起如小米手机般的狂热。因为该型空调1匹的功率,售价却达到了2699元,与普通空调相比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甚至还要贵一些。有小米用户表示自己不会花更多的钱来买智能空调。这似乎又在说明,在小米的用户中大量是关注性价比的用户,他们因为购买力有限,在选购时会非常理性。
赢取移动互联网某定位的某战役或仍需要充要条件
在618后,有评论者认为小米正在由颠覆者变成其它企业的追随者。这个结论如果限定在智能手机领域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小米模式好复制,而其它科技企业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技术却难以模仿。但从另外方面看,或许这并不能掩盖小米颠覆者的本质。
在2014年,福布斯杂志的编辑鲁贤与雷军有一场深夜长谈,在对话中,雷军谈到“我觉得我们做手机,就是在做移动互联网,我们不是在做手机本身,我们做的是里面的东西。”
小米自2010年建立之后,运营主体似乎主要是在努力急速地抢占市场,让更多的人用上小米的产品。用互联网思维圈用户才是小米这些年来的真正目的。小米从来就不是一家硬件科技公司,更不是手机硬件公司,而是雷军所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其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形成,如此看来硬件那只是手段而已。
智能手机是小米迅速发展壮大和建立品牌认知度的重要切入点,然而,小米的野心远不止做一家手机巨头这样简单。小米在手机新品发布上的减缓和“i青春”智能空调的出现都预示着未来小米要逐渐将关注的重点向智能家居领域转移。2014年MIUI全球用户已经破亿,智能家居目前还属于蓝海,但发展的条件正在趋向成熟,小米选择在此时进入正当其时。未来小米希望家中的所有家居都能智能化、相互连通,并通过MIUI系统进行整合,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生活环境。
小米还有第三步就是逐渐做强云服务,目前小米的云服务还是在围绕着手机展开,主要涉及了用户联系人信息的存储和照片的上传与下载。如果小米能在智能家居领域有所作为,那么小米云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现几何式的增长。对这些数据中的价值做深度挖掘,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并从这些服务中收取费用才是小米未来真正的财源所在。届时,作为流量入口和数据服务商的小米才会具有真正无可阻挡的力量,这也就是小米所谓生态的力量。
看懂了小米的野心似乎也就能明白了,小米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缓慢的表象实则是调整阶段的必然现象。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打赢硬件战是打赢整个战役的必要条件吗?
铁律背后的逻辑是,机会与底蕴的结合成就伟大的公司和产品
尽管笔者认为小米还并未走向下坡路,但这也不意味着小米的前景就一片光明。毕竟小米所面临的危机还在那摆着。放任不管将成为小米身边的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小米便会粉身碎骨。
小米已经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一方面在加大对研发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也在大量地购买专利或投资拥有专利的企业,希望能借此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但对小米而言深耕硬件领域甚至像苹果一样是不太可能的,也不符合小米作为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自身定位。够用就行或将是小米对于硬件的态度。
小米的野心要想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一段充满了荆棘与未知的路,谁也无法保证小米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一个铁律是颠覆不破的,那就是:前进有可能生存下来,停下就一定意味着死亡。小米别无选择,只能向前。
颠覆者往往都是具有远大格局的实践者,格局是一种底蕴,和商业模式或从什么角度切入一个市场无关。
小米会从颠覆者到追随者吗?抱歉笔者现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