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余承东:华为新国货 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时间:2015-08-20 17:52:50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华为西欧地区部原副总裁赵明,2002年只身到欧洲开拓3G市场。客户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华为是谁?”

还有人把Huawei拼成“Hawaii”,也就是“夏威夷”。所以后来华为在欧洲的员工们都会开这个玩笑:“Huawei,who are we?”

无论华为还是荣耀,其背后是中国每年高达10万亿元产值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过去,华为一直是为全世界的通信和互联网提供设备,为大家打电话、上网等做背后看不见的支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业务在华为整体业务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

华为希望通过这种看得见、体验得到的‘新国货’,更直观地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他总结。

华为公司1987年创立于深圳,名称来自当时流行的标语“中华有为”。

余承东:华为新国货 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插入敌后”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产业室主任、研究员史炜,2006年因《华为的冬天即将来临》而被关注。那是入世后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此前一年中国GDP增长达到9.5%,2006年高达10.7%。

但是史炜一针见血地指出,“当GDP由数量型增长进入质量型增长时,整个国家宏观经济都要转型,由传统发展战略向质量型战略和强国战略转变。”

而在发生这种变革的时候,“像华为、联想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公司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非常艰巨。”史炜总结说。

与华为的相关人员做了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后他发现,“当时华为走出去的方式还是产品……尽管有很多国际领先的专利,但是并不是绝对前瞻的,是一种集合技术和整合技术。”

而且一旦华为崛起,“就会影响到海外跨国电信公司的战略布局,以及影响到这些公司所在国家的国家战略安排,那时,华为将面对这些跨国巨头和其所在国家的全力封杀,华为的冬天就真的会来临了。”他当时预测。

其实,“在2G时代,华为就曾经为专利付出过昂贵的代价。”赵明回忆说,到了3G、4G时代,华为已经掌握诸多核心技术专利,并开始向一些西方通信企业收取专利费用

余承东:华为新国货 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门缝是如何拉开的

虽然窘迫,但在一干中国通信企业中,华为的国际化其时已鹤立鸡群。

更早的时候,赵明向欧洲客户提出白送产品、免费体验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让我们考虑一下。”

回到更早的1996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带队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通信展,在城中森林、列宁山以及莫斯科大学这些他年少时曾向往的地方,看到的却是大量假冒伪劣的“中国制造”。

一些商店为标榜自己的信誉,居然贴出“本店没有中国货”的告示。来自中国的山寨手机只有50元人民币,使用三四个月就坏了。

“大家逐渐觉得Made in China代表了质量很差的产品。”有品牌的手机、电脑、电视机、照相机等多来自日韩。

余承东:华为新国货 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就是那次从俄罗斯回到国内,任正非开始将华为每年营收的至少10%投入研发。2014年这个数字是14.2%,过去10年用于研发的总投入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

欧洲专利局的数据是,2014年华为申请专利数1600项,增长48.6%,在中国企业中排名首位,高于它的竞争对手高通公司,后者以1459项在美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2006年英国著名电信企业沃达丰在西班牙的网络需要改造,以扭转在当地的颓势。华为提供了这种新的组网方式,受到沃达丰认可,欧洲市场的门缝终于由此越拉越大。

要做口碑生意

就像一个跷跷板,研发费用的提升,压低了付出的专利费用。华为的这个转变发生在3G时代中后期。

4G时代是中国通信制造业的转折点。“在3G时代,中国通信过度依赖西方,到4G时代,开始与国外共赢发展。” 史炜认为,一方面中国企业所控制的技术标准比此前增加很多,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移动通信市场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

余承东:华为新国货 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