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是中国最大的餐饮O2O平台之一。公司创立于2009年4月。2015年8月28日午间,饿了么对外宣布,公司完成6.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等新投资方以及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原投资方跟投。细数下来,这已经是饿了么F轮融资,饿了么6轮融资累计总金额接近11亿美元。在完成F轮融资后,其估值也从上一轮10亿美金的估值串升至30亿美金。饿了么为什么要如此热切地进行融资?饿了么究竟是缺钱还是大肆挥霍烧钱?饿了么的经营方式到底出现哪些问题?让我们来进一步分析。
一、饿了么遭遇瓶颈,钱不是万能的
O2O曾经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个节点上爆破的企业有很多,比如美团、饿了么、淘点点、大众点评网等等。然而,淘点点销声匿迹,美团和饿了么都遭遇发展瓶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是竞争激烈。O2O虽然市场广大,但是入驻企业也很多,不仅有BAT三巨头的强势插入,也有很多互联网小众企业。而在最为火热的餐饮O2O领域,美团和饿了么之间的博弈更是你死我活。谁先抢占了市场,谁就夺得了最后的胜利。于是,很多企业都采用融资方式来维持生存,企图耗到最后。但是,融资太多很容易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伤害,也会稀释创始人的股权,带来一系列后续难题。其次是扩张速度太快,企业如果步伐过急,而没有很多的后备资源,就会造成拔苗助长。就饿了么的发展规模来看,截至2015年7月,公司员工突破1万人,在线订餐服务覆盖260多个城市,用户量近4000万,加盟餐厅近30万家,日交易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超过98%的交易额来自移动端。开放配送平台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蜂鸟系统”日峰值配送订单突破80万单。饿了么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拓展,但是融资又不太顺利,难免遭遇瓶颈。
二、饿了么发展中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 战略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对手在哪。饿了么以校园外卖订餐公司起家,搭上O2O的顺风车,一路过关斩将到此。然而,纵观饿了么的发展历程,所挫败的都是地方性小公司。饿了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光永远落在不成气候的新兴公司上,直到被美团、百度外卖等巨头夹击,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准备充分。第二,饿了么推广手段有严重的错误。根据调查,饿了么喜欢做线上推广,最终效果却是毫无进展。不妨把营销手段用在线上,利用实体传单、海报来在校园进行推广宣传。第三,融资过分,却没有核心盈利模式。饿了么现在的财务状况可谓捉襟见肘。首先是进行了四轮融资:早期由金沙江创投和经纬创投投资;2013年,红杉资本领投2500万美元;今年5月,饿了么与大众点评网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大众点评等8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饿了么的发展时间不过短短六年,就进行了4轮融资,可见烧钱之烈。但是饿了么却一直没有合适的盈利方式。饿了么的理想中未来的状态是对入驻的商家收取一部分基础服务费(Napos系统使用费),当规模效应上升以后,也有可能形成广告位和推广等多种盈利模式。但是目前看来却是不可能。饿了么究竟还要在市场抢夺战之中烧钱多久?现有状态能不能维持到盈利之时?这一切都很成问题。
三、 饿了么的生存之路
饿了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存活下去,主要要客服以下几点:首先是需要做好市场定位。在几家主流的外卖餐厅中,淘点点主要集中在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白领区域,百度最擅长北京地区的白领区域;所以饿了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区域。其次,是要深入餐饮行业,多进行调查研究。饿了么以餐饮O2O起家,就可以在这方面做得精深,这样就可以和美团这种多元化O2O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然后就是饿了么可以开始适当盈利,通过和商家签订合同来稳定合作关系,并收取适当的服务费来缓解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