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樱淘社:跨境电商另一种可能

   时间:2015-08-31 15:35:40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15年8月29日下午,由蓝色光标传播集团投资打造的跨境进口电商平台——樱淘社在广州中大国家科技园低调发布,来自业内的朋友、媒体、大咖、以及部分粉丝代表参与了此次发布会。

切入跨境电商,打造营销闭环

近年来,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14年全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为26.6 万亿,其中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约4 万亿,占比提升至15%,根据商务部预测,到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

2015年初至今,国务院和海关总署更是密集发文鼓励跨境电商,助推其成为行业热点。2015年被业界称为“跨境电商元年”。

蓝色光标在电商业务领域的布局从去年已经开始。2014年9月,蓝色光标宣布收购北京北联伟业、上海凯诘、杭州网营三家电商代运营公司部分股权,完成了电商代运营业务领域布局。今年蓝色光标的跨境进口电商布局再进一城,投资打造自营B2C平台。从传播业务到代运营业务,再到自营平台,蓝色光标在电商领域“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营销平台”业务闭环日渐成型。

瞄准中产,专注日本

伴随着中国GDP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完成了资产积累,在车房之外,很多人对个人的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奢侈品以外,产自海外的食品、化妆品、母婴用品、家居用品、保健用品等都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刚需。

各个跨境进口电商平台无不把中产阶层作为第一目标。从目前来看,大部分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在货源上都不约而同采取了“大而全”的策略。而蓝色光标的“樱淘社”却直接将产品定位聚焦日本,这其中究竟有何战略上的考量呢?

对此,樱淘社CEO吴星道出了玄机:“我们选择日本,首先是基于日本的产品品质在中国市场的认知与口碑,日本产品的品质真正满足了中产阶层对于商品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2015年初,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的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发强烈反响。一个月的春节长假10天期间,大批中国游客赴日“扫货”。有媒体统计,春节期间访日的中国人达到45万,在日消费金额更是高达人民币60亿元。

中国人青睐日本产品,除了品质口碑外,还在于两国地域临近,无论在体质上,还是生活习惯都非常接近,这也让日本的很多产品在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近期的日币贬值因素使得日本产品价格优势更加凸显。据专家预测,日币贬值不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自营平台+社交电商

在跨境进口电商的众多玩家中,各种商业模式可谓百花齐放,有以“淘宝全球购”为代表的“买手代购模式”,以“洋码头”为代表的“直发直运模式”,以“京东全球购”为代表的“自营+平台并行模式”,以 “唯品会”为代表的“闪购模式”,以“55海淘”为代表的“导购返利”模式,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区分享”模式 ……蓝色光标的“樱淘社”在商业模式上究竟有何创新之举呢?

樱淘社COO毕福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服务中产的日式生活购物社区,确保品质和品位永远是第一位,因此我们采用的是自营B2C模式,确保每一件商品都是正品,都是精品。与此同时,基于高品位用户的社交分享和口碑推荐将是我们区别于同行的最大亮点。”

据了解,樱淘社全部产品从日本境内直接采购,目前已在日本逐步建立了“品牌直供+全国通贩”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确保每一件都是真正来自日本的正版产品。樱淘社目前已在广州等地建立保税仓,通过保税+直邮并行模式,确保正品的同时,让每一件商品更具性价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已经成为电商的根本驱动力。樱淘社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分享社区,通过用户之间的社交分享、口碑推荐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记者了解到,樱淘社App在上线之前就已经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聚集了超过1000个天使用户,并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厦门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粉丝社群。樱淘社的粉丝社群除了为粉丝提供兴趣交流和产品分享的平台,更致力于为所有日粉搭建心灵栖居地,打造中国第一“日式生活购物社区”。

作为蓝色光标跨境进口电商的用心之作,樱淘社要探索的正是跨境进口电商的另一种可能,樱淘社的加入,究竟能给跨境进口电商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樱淘社简介:

樱淘社是由蓝色光标传播集团投资打造的一家跨境进口电商B2C平台,也是国内唯一专注日本品味生活的跨境电商平台。樱淘社秉承“实用、品味、审美”的选品理念,为高品位用户甄选优质、地道、丰富的日本生活产品,涉及美妆、母婴、家居、食品、健康等多个品类。同时通过有价值的社交分享、有情怀的社群聚合,打造中国第一“日式生活购物社区”。

(扫描二维码,关注樱淘社官方微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