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月,大学迎来了开学季。95后大学新生告别父母,开启在象牙塔里的独立生活。然而,记者从北京多所高校了解到,这些刚进校园的“小鲜肉”已经遭遇了多起网络上当受骗案件。这些诱骗新生上当的手段既有“与时俱进”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办法,也有十多年前就屡试不爽的老手段。360手机安全专家表示,新生开学的第一堂课应是“防骗”。
图:高校电信诈骗案频发专家称新生开学第一课应学“防骗”
受骗案例一:假冒“班主任”实施微信诈骗
小林是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来京前,她一直以为自己遇到了和蔼可亲的大学“班主任”。在这位“班主任”的微信提示下,她提前转账交了500元班费。直到入学见到真正的导师,她才发觉自己上当了。
据小林介绍,8月中旬,她的微信收到一条添加好友申请。对方留言是她的大学班主任。小林通过了申请,在聊天中,对方不仅准确说出了小林的录取院系和专业,甚至连她的宿舍号都知道,“我8月底打电话到学校核对过,和她说的一模一样。”小林彻底相信了这位“班主任”,直到入学后难过过才发现被骗。
360手机安全专家指出,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学生的信息被泄露所致,骗子通过微信添加了学生的手机号,说出学生的院系信息骗取了学生的信任。360手机安全专家进一步表示,不少微信用户都将自己的手机号码设置成微信号,一旦手机号码泄露,也意味着自己的微信号码曝光,不少专事微信诈骗的不法分子都会趁虚而入。
受骗案例二:假冒“公安部门”恐吓,学生被骗近万
北京海淀区一所重点高校学生小吴被假冒的“公安人员”骗了近万元。据小吴介绍,起初他接到一名自称电信公司员工的电话,询问自己名下是否有一个手机号码,吴彬否认,对方随即报出了吴彬的身份证号,说该号码登记在吴彬名下且涉及多起电信诈骗案。
然后,电话自动转接到“公安部门”,一名自称是民警的工作人员为他做了详细的笔录,并介绍了很多防诈骗的知识。接着,民警语气一重,称吴彬的身份证号涉嫌一起金融诈骗,收款账户也登记在其名下,需要将“保证金”汇入指定账户才能安全过关。缺乏社会经验的小吴瞬间乱了阵脚,按对方要求将钱汇款至骗子指定的账户。
360手机安全专家指出,假冒“公安部门”实施此类诈骗的手段时有发生,属于“假冒公检法”恐吓诈骗的一种。手机安全专家建议学生群体,对于这种不明来源的来电,最好与真正的公安机关核实电话号码,或者安装360手机卫士等安全软件加以拦截与区分。
为何大学生频频上当?多所高校的保卫部门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与社会相对隔离,再加上如今父母大小事务包办,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社会经验。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较为频繁,更容易收到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的侵扰。对此,360手机安全专家建议,高校应该将“防骗”作为大学新生教育的第一课,与军训一起作为入学时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