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三星Galaxy Note5评测:最精致的大屏手机

   时间:2015-09-11 10:36:48 来源:腾讯数码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过去5年时间里,三星打造了一个颇为成功的品类——Galaxy Note系列,这种系列的学名叫做Phablet,也被称为跨界智能手机,原因是这种形态的产品屏幕和机身尺寸介于普通智能手机和平板之间。

从第一代产品Galaxy Note开始,三星先后推出了5代产品和6款手机,分别是Galaxy Note、Note 2、Note 3、Note 4、Note Edge以及Note 5,甚至还包括Galaxy Note 8.0、Galaxy Note Pro这种平板产品。

Note系列能成功,离不开在大屏幕方面的尝试与其突出的续航性能,尤其是一贯的可换电池特性,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也引来了众多的追随者,包括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苹果,后者在这方面的典型尝试就是去年的iPhone 6 Plus。

三星引领了大屏幕跨界智能手机的潮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家来自韩国的厂商也在尝试着改变,这些改变集中体现在新上市的Galaxy Note 5身上。

摆脱大塑料也放弃了可拆卸后盖

Note 5的整体造型和S6 edge+大致是反着来的,S6 edge+采用的是双曲面屏幕,Note 5则是把这个双曲面玻璃挪到了后盖上,正面则是平的,和Note 4的风格反差还是很大,倒是和Note 3的前脸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顶部是密集的传感器、听筒和摄像头,紧接着是三星的Logo,下方分别是虚拟多任务按键和返回按键以及带有指纹识别的物理按键,背部是凸起的摄像头,然后是整合闪光灯的心率传感器。

过去的5款产品,被人吐槽最多的是“大塑料”,于是今年三星彻底的和塑料材质说拜拜,Galaxy S和Galaxy Note两个旗舰系列全部换装,这对于三星来说是一个突破,也需要勇气,新的设计和材质可能有人会喜欢,但也可能会有人偏爱大塑料。

换装之后的Note 5,外观方面最大的挑战毫无疑问是可拆卸后盖和可更换电池的优势没有了,而这恰恰是支撑Galaxy Note系列成功的基石,同样的问题在Galaxy S6身上也又出现,并且被用户吐槽了很久,所以,在更大屏幕的Note系列上,三星放弃这样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势必就要给用户一个新的选择,具体到外观上应该就是黑、白、银和金四种颜色版本。

外观设计直接影响的是视觉效果和手感,视觉效果方面,Note 5在过去的商务路线上,引入了更多时尚的元素,但是却放弃了Note 4那种中框的两头凸出,中间凹陷的“丰臀细腰”设计,至于好看不好看这一点要看个人喜好,但是基于玻璃后盖所带来的手感确实相当出色,尤其是握在手里的那种细腻是以往塑料材质所比不了的。

一流的2K分辨率Super AMOLED屏幕

如果你需要一块养眼的屏幕,Note 5的这块2K分辨率AMOLED屏再合适不过。

Note 4上搭载的那块2K分辨率Super AMOLED就被人认为是顶级的屏幕,今年的Note 5的屏幕在数据指标上没有变化,但Note 5搭载这块2K分辨率Super AMOLED屏幕在色域、可视角度和功耗方面却还有小幅度的提升,所以尽管像素密度依旧是518ppi,但称之为一流的屏幕依然是合适的。

具体到功耗上面,Note 4屏幕的最大亮度功耗测试项目上,纯白屏幕350cd/m2的功耗是1.80瓦,而Note 5只有1.49瓦,即便是在412cd/m2的亮度下,功耗也只是1.75瓦。

Note 5的这块Super AMOLED屏幕支持自适应显示,AMOLED图像、基础三种显示模式,其中自适应和AMOLED图像两种模式都具备广色域特性,而即便是在基本模式下,屏幕色域范围也大致和sRGB色域一致。另外,和一般的屏幕差别在于,AMOLED屏幕不需要背光模组,像素点自发光,色彩还原方面相比普通液晶屏更纯,也不存在泛白和漏光的问题。

有关屏幕排列的问题上,Note 5的Super AMOLED屏幕没有再用以往的RGB 1:1:2的排列,而是采用了平行RGBG钻石菱形排列,有效降低细节锯齿,但因为子像素的存在,像素密度还是比标准RGB排列差一点点,但这差一点点对肉眼有影响吗,没有!所有,在这方面过去如果有选择障碍的话,现在不用纠结了。

最后再说到可视角度的问题,本身上AMOLED屏幕就很出色,Note 5的屏幕可视角度仍然是有保障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应该没有人会歪七扭八的去看手机屏幕吧?

和S6 edge +真的只有外观的差别

Note 5和S6 edge有一个很难让人搞懂的地方——两个产品的外观虽然有别,但配置却是一样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