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被黑的逻辑。
弘一法师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恐怕现在又要多出一条“能不足则多‘黑’”,因为商业势能不如竞争对手,有些互联网玩家用非常规“黑魔法”,抹黑“友商”,令“居高者声不能自远”,以此换得空间,让自己在商业发展的正面战场获得喘息。
美团反击
当然,这样黑手套的做法,也必然遭遇反击。就像昨天美团官方发布了一则律师声明,针对网络上关于美团融资失败的谣言启动民事诉讼,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追究造谣者的刑事责任。
美团创始人王兴把这则声明贴在了朋友圈,罕见地量明立场:“我的态度一向是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就这样,将“融资失败”的黑事件变成了真案件。
一切种种源于今年7月,当时,王兴和美团各个事业群的高管难得地一同亮相,透露了包括上半年 470 亿元交易额等一系列高成长数据,及事业部发展情况,本来这些给力的数据和针对商业模式的解读,可以让大众、媒体、投资人进一步对美团提振信心。但随后一波莫名的负面声音却盖过了美团公布的“战绩”。
其解读:无非是对美团烧钱补贴用户的怀疑;以及它在资本市场遇冷的各种八卦。实质上,前者可谓商业逻辑上的不同意见,“黑”能量有限;而后者则被运作为“杀器”。
比如:没有明确信息源的消息称,美团8月在华尔街进行的一场盛大路演上折戟,融资受挫,无功而返。紧接着,更声势浩大的消息上纲上线,将美团的融资上升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度,把有意向投“美团”的国有基金贬为“股奸”,扬言对其投资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而这是在传出国内资本对美团反馈积极的消息下,应景诞生的“大帽子”。
这样立体化、多维度的系统攻击,远不再是负面声音、不同商见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资本层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地对美团运营釜底抽薪,所以,一向只在乎用户、不感冒公关的王兴也不能再沉默,必须反击。
还是利益
其实,说到底,美团案件的一切还都归结于利益。毕竟它在团购、电影、外卖等领域超快增长,成为 BAT 之外屈指可数的独立力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然引得一众“友商婊”们枪打出头鸟。回顾腾讯、京东、阿里这等互联网巨头,哪家在高增长、大融资的进程中,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磨难?
毕竟,互联网市场是个江湖,更是个战场,商业的逐利性,逼迫更多的参与者不得不遵从所谓“丛林法则”,在商业长跑中,为自己的利益拼尽全力。本来,这无可厚非,但那些身处劣势者,有时难以从步幅、速度上超越对手,便开始有了歪主意,推个小搡,使个小绊,咦,虽然没能改变对手的强势,却朦朦胧胧让自己看到了赶上的希望。再加上没有“裁判”监督,胆子便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脏。
事后核算下来,这类的抹黑手段真正是小投入、大产出,只要故事编得没有尿点,姿势拗得清纯,组合技搭得恰到好处,其对“友商”造成的伤害效果,远好于给自己费钱耗力地筑神坛、贴金片。
于是,看上去“四两拨千斤”的讨巧技法迅速在圈内形成示范效应,引得各家纷纷模仿——从非实名的热点社交平台放出消息,由所谓的KOL和营销大号设计内容、放大,最后由更专业的传播渠道,有节奏、借时事地波次推进,将“黑”量能最大程度激发出来,甚至做大成现象级影响……如此,获得“黑魔法”的利益最大化。
实际上,这样的为利而黑,已接近《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让商业竞争变得越发乌烟瘴气,曾经纯洁的互联网,从产品、服务、创意层面的正常竞争,滑向毫无底线的街头巷斗。若这种风气不被律法遏制,玩家们竞相跑偏,必然成为产业大患。
所以,在小郝子看,美团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商业利益,可算是标志性案例,对震慑相关黑产业,净化市场环境,有指向性作用。
小郝子相信,商业社会终究遵循价值回归定律,非效率变化带来的“不虞之誉、求全之毁”终将回归价值的基本面,即便是“黑魔法”也不能扭转乾坤,时间终将证明一家企业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