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两“马”相竞 微信的支付之路还能走多远

   时间:2015-09-21 14:58:30 来源:百略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腾讯2015年的微信用户报告一经发布,我就开始思考,微信这五年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它何以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数据显示:微信4个月就完成1亿的用户,现在已超过9亿并且每天有1.5亿人同时在线,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这一切,无疑使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旧思维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马云为什么害怕微信?

我一直想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微信,微信是什么,首先,它是一个社交工具。最初,微信1.0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它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手机QQ的用户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省流量。而且面对我们这些年龄不断上涨,社交在兴趣之余更多是工作需要之际,微信的简单反而比QQ更吸引我们,直到现在,微信的用户群依然没有QQ大,因为它的定位就是20——30岁的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第一,他们拥有手机,第二,他们拥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慢慢的,随着微信版本的升级、功能的健全,用户增长速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微信的用户群出现了年轻化,男性居多的特征!

腾讯团队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特征。你以为社会上购买力最强的团体是什么?是马云背后的女人吗?错,她们只是购买欲强而已,她们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强。而20—35岁的男性,他们或许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追求时尚和新颖、表观自我和体现个性、容易冲动,注重情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赚钱的能力,也有现代消费观念,所以他们敢于消费也乐于消费。

于是,2013年12月31日,微信5.0for Windows Phone上线了 ,添加了绑定银行卡等功能。2014年3月,微信开通支付功能,坚持不收费的微信华丽丽地开启了它的商业化之路。于是,微信开始变成一个具有社交功能的支付工具,这才是让马云害怕的地方。还记得支付宝升级时都做了些什么吗,如果你只是看到logo山寨杂糅了各个App,那我只能呵呵了,支付宝做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开通了社交功能,打造一个全新的支付场景,而这个场景,微信支付早就实现了。微信从一个小小的社交软件演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商业交易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成为主流,而走在支付革命前端的不是马云的支付宝,而是马化腾的微信,这就是马云害怕微信的理由。

微信的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本人不算是微信的老用户,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以来最关心的就是微信的命运,平心而论,并不觉得微信平台可以如QQ空间那般经久不衰,所以特别担心有一天它会像博客一样衰落,像百度空间那般消亡。

就在这时,我得知一个消息,微信将与硬件首次大规模结合。智能硬件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鲜少有太大突破,有人说,智能硬件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超级APP来连接各个智能设备,于是,微信选择担负起这个使命,试图成为物联网的中心,无论结果如果,可以确定的是,微信也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突破,并且方向明确,定位精准。微信从一开始就不走低端路线,它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不敢说微信的未来可能无可替代,至少从目前开来,它的前途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当然很明确的一点是微信现在是很想把线下支付市场做大的,前几天去超市买东西,售货员说使用微信支付就可以打八折。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现在很多商场都有支持微信支付宝支付的专门设备,如果有一天,人们真的可以像习惯刷卡一样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那么这也算是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生活的革新吧!

微信正面临着什么困境?

首先,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微信的用户群不会大过QQ,很多人觉得QQ火了这么多年是在靠创新,我却觉得它其实靠的是实力和感情,QQ上有很多功能是任何社交软件不可替代的,比如传输文件和消息管理,QQ可以实现秒传而且取用便捷,微信主要依据流量,而且文件大小有很大的限制,电脑版微信更是不能保证消息同步,不便之处实在太多。所以,QQ生命力持久,微信在社交领域却很可能像米聊、易信一样一时兴起日渐式微最终没落。

作为支付工具,微信绑定银行卡的速度虽然惊人,但是数量依然不及支付宝,使用支付宝支付已经是大多数人的习惯,而且线下使用有很多现实困难,二维码的识别问题就面临很多技术难关,我国的通信事业也不够发达不足以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商业需求。

公众号的折叠使用户对公众号的热情大减,在电视媒体时代,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在微信自媒体领域,阅读量成了万恶之源,于是各种僵尸粉使得微信环境变得混乱。

最关键的还有一点就是,微信已经推出5年了,创新速度变慢使受众兴奋点减少,积极性疲劳,参与感减少。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