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流量不清零,运营商为何步履维艰?

   时间:2015-09-25 09:51:23 来源:创事记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近这段时间,有关运营商流量不清零的消息闹得是沸沸扬扬。根据媒体的报道,从今年10月1日起,三大运营商将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实行“流量不清零”政策。消费者套餐内的流量如果没有在当月用完,可以自动顺延到下个月接着使用。如果这部分流量依旧没有用完,则会在下个月月底被清零。换句话说,套餐内流量的有效期从一个月延长到了两个月。

除了套餐内的流量,人们常用的“按月清零”流量包是否也可以顺延到下个月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媒体的报道,本次三大运营商所推出的“流量不清零”政策仅仅针对套餐内的流量。如果是套餐外原本“按月清零”的流量包,则并不会有所变化。不少网友更是认为,三家运营商此次推出的“流量不清零”政策缺乏应有的诚意,是彻头彻尾的忽悠。

为什么不是所有流量包都顺延?

说起流量包,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十几年前第一次使用手机开始,我一直使用不同类型的流量包。原因很简单,假如不选流量包,每Kb的流量要3分钱(这是那时候中国移动流量的价格)。而如果选择流量包,则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获得相对较多的流量。虽然流量包用不完就要清零,但是和高昂的流量单价相比,流量包还是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选择。

用了几年流量包,心中自然有疑问,为什么流量包里的流量会便宜那么多呢?要想理解这个问题,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家乡在福建福州,由于没有地铁,公交成为了福州市民的主要选择。坐公交并不昂贵,每次乘坐只需要1元钱。如果办理一张成人月票卡,还可以用50元的价格享受当月乘坐100次公交车的便利。当然有得必有失,如果到了月底没有用完,月票卡剩余的次数就会被清零。作为一个在福州长大的人,我不知购买了多少次这样的月票卡。到了月底用不完,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次又一次被清零。周而复始,心痛不已。

就和公交月票卡一样,企业之所以会提供相应的优惠,正是因为消费者承诺了一定的月使用量。承诺使用越多,单价自然就越便宜。参考某家运营商给出的宣传材料不难发现,从5元30M、10元70M, 到20元150M、50元500M甚至是100元2G,承诺使用的流量越多,每Kb就越便宜。运营商以优惠的价格出售流量,但要求用户在一定期限内使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合理不过的促销行为。一边享受着流量包提供的优惠,一边又不想受到对应的限制,这显然并不现实。

为什么是套餐内流量不清零?

既然流量包按月清零是因为促销所附加的限制,那么套餐内的流量为什么又可以顺延一个月呢?实际上,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流量包、短信包,还是人们常用的各种套餐,都是以自然月为周期计算费用的。无论套餐用完与否,过了月底都会被清零。运营商之所以以自然月为周期计算费用,一来是为了计费方便直观,二来也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及时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套餐。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无论是中国运营商还是外国运营商,按月计费都是主流。

虽然按月计费是全球运营商的主要选择,但是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不少运营商还是额外提供了不按月计费的手机卡和流量包。除了国内三大运营商早已推出的流量季度包、180天包和360天包,包括香港在内不少地方的运营商还推出了即插即用的不记名手机卡。这些手机卡不含任何套餐,打多少分钟就扣多少钱。虽然和套餐相比单价更为昂贵,但是这种卡却满足了大量旅客的需求,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说,消费者享受的优惠越多,受到的限制自然也就越多。打折的食品往往临近保质期,打折的机票往往需要秒杀,这本身就是再合理不过的商业条款,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适用的。而本次国内三大运营商推出的套餐内“流量不清零”政策,更多的是一种对工信部的妥协。正是因为工信部要求三大运营商推动“流量不清零”,三大运营商才不得不在套餐价格没有改变的基础上实现套餐内流量的顺延。虽然顺延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但是对于运营商的收入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正是工信部用行政命令推动了“流量不清零”政策的落地。

如何真正降低流量资费?

虽然三大运营商的“流量不清零”政策还没有正式宣布,但是从媒体和网友的批判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家对这一政策的不满。虽然运营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计费系统进行了改造,收入也因此有所降低,但是舆论和消费者显然并不买账。现在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些人认为,迅速采用4G这样的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流量的成本。但是对于中国运营商来说,情况并没有如此简单。一方面,由于我国3G、4G牌照发放较迟,目前2G网络上依旧承载着数以亿记的用户。由于这些用户的存在,运营商不得不同时运营多张网络,成本自然是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企业对运营商的传统业务不断分流,运营商的收入也是进一步下降。而通信网络的建设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三家运营商的自有资金很难满足需求。不难看出,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正是国家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随着铁塔公司的成立,三家运营商各自为战的局面得以彻底解决。铁塔等基础设施的共享不仅大幅降低了通信网络的建设成本,也为“提速降费”留下了空间。而国务院有关通信网络建设的政策更是从根本上规范了各级政府的行为,困扰运营商多年的“吃拿卡要”问题得以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持。在国家“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国资委应该转变坚持考核运营商利润的传统思路。只有思路转变了,总理所说的“薄利多销”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如果继续坚持考核运营商的利润,那么“提速降费”自然也就变成了文字的游戏。能否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考验的正是国家有关部门的智慧。而在此之前,运营商只能是吃力不讨好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