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科技泡沫?独角兽繁荣才刚刚开始

   时间:2015-10-16 09:12:09 来源:网易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科技泡沫?独角兽繁荣才刚刚开始

Zenefits联合创始人Parker Conrad

10月16日消息,国外媒体发布文章称,尽管独角兽(指估值至少达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当前的科技行业并不存在泡沫。很多高增长的公司有着可持续的业务模式,独角兽繁荣才刚刚开始。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对于为创业公司估值不断涨高而忧心忡忡的人来说,Zenefits也许就是会引发集体性恐慌的典型代表。该仅成立两年半的公司致力于销售云软件帮助企业管理工资单和福利津贴,其估值最近已经飙升到45亿美元,竟然达到其今年预期收入的45倍,当然进入“独角兽”行列也绰绰有余了。Zenefits的价值相当于每一个工作日增加660万美元。

对于像Zenefits这样的公司来说,独角兽(专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风投支持公司)一词多多少少有些讽刺。以往,像eBay、谷歌或者Facebook这样特别出众的公司才会被称作独角兽。而现在,全球共有140家独角兽,较去年年末时的75家明显上扬。其中大多数来自美国,但中国或者印度也似乎每个星期都能诞生一家新的独角兽。

下一个泡沫风险?

评论家认为,独角兽象征着下一个泡沫风险:很多没什么盈利的公司缺少严格的审计和信息披露。Benchmark的资深风险投资人比尔·科尔利(Bill Gurley)8月发布推文称,“我们可能正接近于增长比盈利性更被看重的周期的末端。这可能会是个转折点。”质疑者们也常常拿昔日的独角兽Pure Storage和Box上市后的平庸表现来说事。有关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难以运转的报道也日渐频繁地出现。

单独地看那些公司,这些论点不无道理。然而,泡沫意味着系统性问题和存活性危险,如将那些高增长的创业公司看作长期的投资组合,显然不是那么回事。总地来说,美国的93家独角兽总值3220亿美元,比微软目前的市值少14%,略少于英特尔和思科的市值总和。让你来长期投资,你更愿意选择哪个?微软,还是包括Uber、Airbnb、Snapchat、Pinterest等等在内的一篮子独角兽公司(当中有的公司肯定会成为下一个PayPal、Twitter或者Fitbit)?

做出这个决定不难吧?如难以抉择,那你是在担心什么呢?如果你要寻找增长性,那过去几年诞生的独角兽们大概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了。(当然,你不能投资所有的独角兽公司,倒有些零售共同基金可让你有机会投资它们)。

深入地看Zenefits的情况:它在运营首年录得经常性收入2000万美元,今年该数字有望达到1亿美元。这种增长是成立较久的大型企业软件公司在创业阶段也无法企及的。例如,Salesforce(市值500亿美元)和Workday(市值150亿美元)分别花了超过5年时间才实现1亿美元的营收。Zenefits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驱动增长(到目前为止已增加1600名员工),不过它只需6个月就能就获取客户的成本收回。

Zenefits CEO帕克·康拉德(Parker Conrad)称,Zenefits的每用户收入要超过大多数其它的“软件即服务”公司。“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处于泡沫当中。我本身也是位糟糕的投资者。但我知道我们拥有一些难以置信的经营成绩。”

增长驱动因素

驱动像Zenefits那样的表现的因素之一是:去年全球互联网人口达到30亿,远远超过1999年时的4亿。已持续8年的移动革命也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看看苹果惊人的iPhone销量就知道了),它也在催生各种以前难以置信的、更加高效的商业模式。没有一个自有住房的Airbnb今年以来已经帮助超过3000万为客户获得住房。没有一辆自有车辆的Uber每天帮助300万人出行通勤。同样的数字变革也在渗透到农业、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等领域。

考虑到这些变化,涌入私有科技公司的资本其实并不算多:2014年为480亿美元,相比之下1999年达到710亿美元。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去年科技类创业公司获得的投资其实只有他们当初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获得的三分之一左右;1999年,互联网人口也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左右。此外,与以往分散投资大量的早期阶段创业公司(这类公司的投资风险最大)不同,现在的大部分投资都集中于数目要少得多的较为突出的公司。

由于投资的公司较少,且那些公司体量较大,像Andreessen Horowitz、Khosla Ventures和Founders Fund这样的知名风投公司和像Fidelity和TPG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愿意比以往更加主动地参与投资。“Zenefits的增速可谓前所未见,它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Andreessen Horowitz执行合伙人斯科特·库珀尔(Scott Kupor)指出。他对于机构投资者不知道如何给创业公司估值的说法嗤之以鼻,“聪明的公开市场投资者建立的财务模型纳入了增速以及所需的内部收益率,这样估值并无问题。”

质疑者们喜欢指出,诸如Pinterest和Snapchat的新一代互联网巨头更多地是以它们的用户而非营收来衡量价值——在当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正是这种模式让所有人陷入了麻烦。两个时期很大的一点不同在于,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为人熟知且经过验证的创收模式。

不管是谷歌2006年斥资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Facebook在2007年获得150亿美元的估值,还是Facebook在2012年以10亿美元买下Instagram的时候,都有不少人直呼泡沫严重。而现在,YouTube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最好的并购之一,Facebook市值达到2500亿美元,Instagram预计今年将实现营收6亿美元,其用户量也比Twitter多三分之一。

软件即服务(SaaS)领域也存在类似的发展情况。约什·詹姆斯(Josh James)2009年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售价企业软件公司Omniture卖给Adobe。他称,他的新商业智能创业公司Domo的增速要远远超过估值(20亿美元)增速。据他透露,Domo每投资1美元,它第一年就能赚回来,次年则赚回1.7美元。

独角兽数目众多,不一定就预示着风险加剧。高增长公司只是在用私募市场的资本替代公开市场的。毕竟保持私有状态较长一段时间能够避免上市带来的麻烦事,从而专注于公司增长。2000年,风投支持的科技公司在261宗IPO中共计融资420亿美元,去年这两项数字则分别是53宗和100亿美元。此外,以往通常发生于IPO之后的价值增值如今则发生于企业上市之前。微软超过99%的价值创造于公开市场,谷歌的这项数据也超过90%,而Facebook则刚刚超过60%。Twitter呢?它的200亿美元市值全都形成于私有时期。

不同于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

部分公司的估值之所以很高,是因为投资者担心错失下一个LinkedIn或者Salesforce。那些公司很可能永远都符合不了他们所给出的估值,很多也终将于失败告终。风投公司、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通常都能够要求获得有利条款——下行保护和反稀释措施。那些因素肯定会造成部分估值的人为溢价。

不过,企业估值一定程度的回撤并不会引发全面崩盘。很多独角兽已经证明自己拥有处于增长的、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尽管Box、New Relic 和Pure Storage在IPO之后表现黯淡,但这些并不能跟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的灾难相提并论——它们都很健康,只是估值略高而已。它们不会失败,有可能在IPO一两年之后实现价值飙涨(还记得Facebook吗?)即便投资者出于畏惧不再向独角兽投入大量资金,很多的公司都有足够的财力来度过漫长的寒冬。它们可能会勒紧腰带过日子,可能会进行一些裁员,但绝不会一下子崩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软件开发云管理服务GitHub(估值20亿美元)CEO克里斯·万斯特拉斯(Chris Wanstrath)这样的人不会因为泡沫论而睡不着觉。在进行两轮总值3.5亿美元的融资之前,GitHub连续四年实现盈利。现在,它将资金主要用于驱动公司增长,但有必要的话,它还是能恢复盈利的。

“我们接受投资是因为公司进展不错,我们想要加速推进我们的业务。”万斯特拉斯说道。像塔吉特、John Deere和福特这样的大客户都在使用GitHub的软件来现代化它们的运营。万斯特拉斯补充道,“即便出现经济衰退,那种情况也不会改变。我们会没问题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