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时间:2015-10-16 14:55:04 来源:科客网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任性girl董明珠和任性boy雷军这一对真是非常任性,每次一个来挑衅,一个就是装作没听见。格力董明珠直言“我讲雷军的小米是小偷,我怎么会讲错呢?他不敢说。”然而雷军并没有回应她,也许是怕她又任性地抛出另一个十亿的豪赌。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虽然被刚刚被董小姐炮轰完,不过雷军可没有被影响到心情,反而高高兴兴地去领了个奖。这个奖名为“2015亚洲创变者奖”(Game Changer Awards),雷军还是本届创变者奖的唯一中国企业家。

领到这个奖会不会比卖出一千万台小米和红米更开心?不知道董小姐看到这消息是不是笑不出了,雷军无形中可以拿着这个奖华丽丽地向董小姐打脸了。你说我是小偷,看看别人都认同我是创新变革者!

顺便插播一下,雷军在微博上求助这个奖的英文“Asia Game Changer Awards”如何翻译。看到网友华丽丽的翻译,真是心疼雷总,Are you ok?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不过不管是上一次和格力的十亿豪赌,还是平时经常被友商炮轰怒骂,雷总总是笑眯眯地不予置评,一笑而过。这点比起罗永浩和周鸿祎等冲动boy还是冷静不少。

要想手机卖得好,必须打上中国造

雷军领奖的时候,引用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因为小米最近很爱把产品和营销高度拔高到国家级,不仅打出“小米——中国梦,新国货”的口号,还表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利用创新的力量,推动新国货运动。去挑战世界上最顶尖的企业巨头,用中国创新的力量,来推动世界的变革。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不知道是不是约好的,董明珠也开始格力产品上升到爱国级别,九月份开始,在报纸、朋友圈、公交地铁、视频广告、商场百货……等地方相信你总在一处被格力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标语以及董小姐霸屏“母神”的形象吓到。

从格力的手机的横空出世,“开机画面必须是我,卖一亿部没问题”,董小姐在我心中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科技界的Lady Gaga。董小姐爱霸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人人皆知的事情了,总觉得以前格力还是很低调的,只是记住它的好空调、格力造。几年前提起董明珠,大众可能会对她很是敬仰,毕竟人家把格力一手打造成国产一流品牌,还挤进了世界500强。但现在大家提起董明珠,反应都是“哈哈哈哈哈哈哈”。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真害怕有一天格力的商标会改成董小姐的形象,像老干妈一样,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2年不到,小米的赚钱能力疯了

曾经,由于董明珠和小米雷军的一纸天价赌约,将这两个品牌都推上了前台。董小姐就一句“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小米,格力今年要销售一亿台手机”的玩笑,就轻易进入手机行业的坑。甚至在最近采访说出格力做手机要超越苹果的狂言疯语,这任性girl真的不知道这样会对格力的品牌造成影响?

2013年十亿豪赌,董明珠是说如果5年之内小米营业额击败格力,直接给10亿赌金雷军,但是同时说“这不可能”。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看看上面的对比,当年2013年小米和格力的实力可谓非常悬殊,316亿和1200亿,那时候董明珠真的没说错,以那时小米的实力被格力远远抛开不止十条街。不过到2015年上半年,小米预计400亿,格力预计501亿,分析师表示按照这个趋势,2015年全年小米近1000亿,格力约1250亿。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从之前的十条街的差距,到现在小米和格力的差距已经只差一个身位了。以这样看来,再过2、3年,谁知道小米会不会击败格力呢?那当年的5年期限又算不算数?

传统VS互联网,谁笑到最后?

噢对了,雷总除了可以拿奖杯打脸,还可以拿着一沓专利证书说,“谁说我是小偷?”因为今天科技圈均报道了小米去年发明专利产品达到1500件,但网友纷纷大呼意外。确实比起华为这类公司,小米的专利还比较少,而且没有核心的专利技术。

诚然,格力和小米是代表了现在中国制造业和品牌的两种新形态,格力是传统制造业的佼佼者,而小米是走互联网新品牌的路线。尽管董明珠连大佬马云也对不上眼,“不能没有马云,但不能有太多马云。至于董明珠嘛,越多越好。”

董明珠骂小米是小偷,然而雷军是这样还击

但最近一大批国产手机产商已经走投无路,大可乐就是最好的例子了,不知道格力是不是还要执意进入这片市场?别忘了,十亿豪赌喔,董小姐如果输了的话是不是真的兑现诺言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