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华为小米口水战背后的三大原因

   时间:2015-10-29 10:22:43 来源:互联网周刊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本周有两家市场调研公司先后公布数据,Canalys和HIS。Canalys发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小米三季度的手机销量同比萎缩了8%;而华为智能手机交付量同比猛增了81%,已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名。同样,HIS发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上半年小米一共销售3470万部智能手机,而华为科技销售了5000万部,再次印证:华为手机中国市场环比增长,小米环比萎缩,华为出货量超过小米。

华为和小米之间的国内手机业"一哥"之争,到今年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之前的二季度中,华为份额为15.7%,小米的15.9%,两者相距已经非常微小。此次华为在第三季度反超,两者差距也并不巨大,但为何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这主要还是源于此次"反超"背后的原因所在。

原因一:模式可复制,但技术不可以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其开创的以饥渴营销为手段的互联网手机营销模式,此种模式帮助其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占领国内手机市场,手机销量遥遥领先。小米的成功被众人看到,于是模仿者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地袭来,一时间蓝海变红海,和自身相似的竞争者众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

小米一炮而红的根源不完全是产品品质的胜利,而是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高性价比+饥渴营销"。小米能利用此模式成功,在于其是第一个敏锐察觉到市场对于这种模式的需求,而这种模式本身并不稀奇,门槛也不高。事实也证明,国内其他手机厂商纷纷效仿,比小米更加"饥渴",更加"情怀",更加"高性价比"。虽然很多手机厂商并未完全真的超越小米,但的确让小米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挤压。

华为荣耀从2014年12月宣布独立运作,也由此正式打响了与小米争夺市场的战争。无可厚非,华为荣耀在销售方面是在走小米走过的路,是小米众多模仿者中的一位。为什么华为这个"模仿者"可以反超?原因很简单,因为华为有技术。

华为是全球三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技术专利积累是小米这类互联网手机厂商无法相比的。国内手机市场看似品牌众多,新品发布会层出不穷,但这些产品,大多仍是东拼西凑"攒"出来的。如国内另一互联网手机厂商代表魅族,其在iPhone5S上市后没多久,也推出了拥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新机,但这一技术却是来自另一家科技公司"汇顶科技"。

与这些"初出茅庐"的互联网手机厂商不同,华为以通信技术出身,市场布局全球,拥有自有品牌麒麟芯片,技术优势明显。今年华为和谷歌合作,研发了本年度两款Nexus品牌高端智能手机,又是一大新进步。华为手握的技术优势与小米的销售优势不同,前者不是短期可达到的,而后者却是"分分钟"可以复制的,因为毕竟消费者买的是好的产品,而非好的售货员。

原因二:还是要看谁铺的路更长

看谁铺的路更长,其实是看谁家的发展空间更大,视野更广。在这方面,华为明显要强于小米。

小米毕竟是新兴企业,和华为这种已深耕多年的老牌科技企业不同,容易困于某一阶段的成功之中,找不到登上下一高峰的道路。现在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厮杀成一篇血海,几近饱和,于是小米开始将眼光投放到国外市场,第三世界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均成为他们即将或已经开始争夺的市场。

但将眼光投向海外,并不代表着是高瞻远瞩,或是在为未来铺设更长的路。在开辟海外市场方面,华为算是老前辈,从亚非拉市场做起,再到现在成功站稳欧洲市场,华为的海外布局一向坚定,即便在美国受挫也没能扑灭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决心。现今,华为在亚非拉国家发展成熟,在欧洲市场也打出一片天,华为荣耀进军海外之路要比小米等企业畅通许多。

当然,小米也可以说"我进军海外的决心也坚定",但国外市场不是说进便能进的,尤其是本身就拥有强大本地企业的欧美市场。因为小米有着极为严峻的问题:缺乏专利。不谈华为,即便是在国内名号远不入小米的中兴手机,也凭借其专利积累在海外市场已较好业绩,2015年第二季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成为了美国第四大的手机品牌。而小米至今海外扩张之路并不顺畅。

缺少专利的问题在国内尚不明显,但若到了国外,就要被各企业"围追堵截",相信小米若要妄自进军,最先迎接它的,不会是销量,而是诉讼。这并非危言耸听,小米在印度市场试水时,便收到了来自爱立信的诉讼。

相比小米还停留在为专利而苦恼的阶段,华为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快速提高品牌认可度。华为多年做的是企业业务,在全球企业用户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对于海外手机用户来说绝对是一个"新人"。不过好在华为海外经验丰富,从选择将手机品牌定为荣耀(英文:honour)开始,便在为布局海外市场设想。现在,华为手机已初步打开欧洲市场,

而小米现今仍困于昔日的辉煌之中,想铺路,却怎么铺怎么迷茫。不论是进军海外市场,还是传闻明年将开售笔记本产品,这些铺设的道路均未走向明朗。也正是这种"迷茫"状态,让小米面对紧追不舍的华为,根本无法扩大本来优势,只能眼看着对手追上来,再超过自己。

原因三:冬天的市场,已经不再"饥渴"

前文曾提到,小米的饥饿营之所以可以爆发如此威力,是其正好击中了当时市场的需求,是顺势而为。几年过去,这个"势"早已变了,再捡起已经被后来人切过N遍的大蛋糕,相信没有消费者会愿意再愿意疯狂抢购了。

小米的"为发烧而生"助其快速占领市场,但这占领的"市场"是有时效性的。市场偶尔会有"发烧"的情况发生,但若是一直发烧,那就糟了。

小米成于"发烧",亦困于"发烧"。单一的产品线使其后力不足,致使长线布局也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米的红米、红米Note、小米、小米Note四个热门产品线产品价位覆盖599-2299元之间,唯一超过3000元的小米Note顶配版本销量却不甚理想。几个产品的表现直白地展现了小米现在的处境:想走高端,没人买账;再走低端却走不出原有的模式。然而华为的产品则从Mate系列高端产品一直延伸到千元级产品,对于用户需求有更好的覆盖。

结语:

对于近来外媒曝出的一系列数据,小米表示对数据不服,华为表示对方有时间打嘴仗不如踏实做好产品本身。对于一个高度动态化的市场而言,口径的差异使得数据的统计不一定能够做到绝对准确。但市场进入现今阶段,再争论一些并不能改变现状的几个数字也的确意义不大。在一个经历过由功能机到智能机切换风口之后,市场进入到一个充分竞争阶段,用户的消费日趋理智,"发烧"一次已经足够,为了健康着想,还是沉下心来,发掘产品本身、技术本身、互联网本身,才是关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