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有关三大运营商偷跑流量的事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央广网公开发文指责三大运营商偷跑流量,到三大运营商回应绝无此事。短短数天时间,运营商和媒体之间进行了多次的交锋。虽然不少分析人士都对媒体所说嗤之以鼻,认为这种事情绝无可能。但是随着又一条微博的进一步发酵,网络上出现了一面倒的指责:“三大运营商就是在偷流量!”
仔细研究这些事件不难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矛头都直指运营商此前推出的流量不清零政策。此前为了回应总理的呼吁,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虽然“流量不清零”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作为一项惠及民众的政策,“流量不清零”对于消费者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关于“流量不清零后消耗过快”的质疑之声,却为这一政策的实际效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是运营商耍手段暗中偷走了用户的流量,还是用户个人原因导致流量流失,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呢?
运营商系统改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表面上看,所谓的“流量不清零”只是将流量的有效期从一个月延长到了两个月。但是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由于牵扯到话费结算周期等诸多问题,运营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系统进行改造。正因为如此,媒体和消费者普遍认为,系统改造才是导致“流量偷跑”的罪魁祸首。
那么情况真的如此么?笔者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有不少同学在运营商IT部门工作。为了了解事实的真相,笔者特意咨询了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介绍,“流量不清零”主要改造的是“套餐内流量”以及“流量包”的失效日期。由于流量有效期的延长可能会对套餐内原有的话音、短信等业务的计费产生影响,运营商通常将流量的计费和话音短信等业务隔离开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减少系统的改造,避免可能出现的费用问题。
系统改造完了,流量的计费自然有了新的依据。为了更好理解流量费的计算过程,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通常是由水表计算用量的,到了每个月抄表的时候,抄表员就会将这个月使用的水量记录下来。通过简单的计算,最终得出每个月所要缴纳的水费。和自来水类似,流量费的计算由两部分组成。先是计算一定周期内使用的流量总数,再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所要缴纳的费用。而所谓的“流量不清零”,仅仅改变的是流量的计算周期,而对流量的使用快慢并没有任何的影响。虽然“流量不清零”的新政是从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但是要到11月30日我们才能看到“流量不清零”带来的影响。三大运营商也不可能因为“流量不清零”同时调整流量的计算模式,流量因此而跑快更是不太现实。
流量偷跑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
从媒体和网友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反应10月份的流量比之前几个月用得多。流量用得多并不奇怪,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流量用得多?
1 国庆长假 :国庆有7天长假,很多人身处的环境可能未必有WiFi信号。在没有WiFi的地方,手机要上网只能依靠流量,时间一长流量的消耗自然会有所增加。
2 4G 速度更快 :随着4G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上网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原来转半天打不开的视频图片可能一瞬间就打开了,流量的消耗自然成倍增加。而微博微信等APP更是以视频图片为卖点,消耗的流量当然只多不少。
3 后台自动更新: 智能机时代,系统后台运行着形形色色的软件。只要网络没有关闭,这些后台程序就会自动更新数据,长期下来也会消耗大量的流量。
4 手机病毒: 手机在中毒以后,病毒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下载各种APP,进而快速消耗流量。
5 WiFi 助手: 包括苹果和安卓在内的大量手机都默认开通WiFi助手功能,在WiFi信号弱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连接到3G/4G网络,进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耗大量流量。
6 运营商系统bug : 在3G网络建设初期,一些地方的运营商因为计费系统存在bug而对用户收取额外的流量费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也曾有发生。
综合上述因素不难发现,10月份流量消耗多实际上有着客观的因素。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因运营商系统问题导致的流量消耗,但是一般来说,流量用得多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除开自己的使用习惯,手机有没有中病毒,是否开通WiFi助手,后台程序是否自动更新都会对流量的使用造成影响。只有彻底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才有证据证明运营商出了问题。
言之凿凿的证据真的靠谱么?
虽然“流量偷跑”的真相还没有查清,但是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不少权威媒体已经相信,他们掌握了运营商偷跑流量的证据。而所谓的证据,正是一名微博网友的截图。
根据微博的爆料,这名网友在本月9号-20号期间身处国外。在国外期间,这名网友使用的是外国运营商的手机卡。但是根据这款流量监控软件提供的数据,这名用户在本月10号到19号期间消耗了大量的流量。这名网友据此认为,是移动偷跑了流量。
然而根据网友的分析,这款软件监控的仅仅是这部手机所消耗的流量。无论这名网友使用是国内外哪一家运营商的SIM卡,这部手机所消耗的流量都会被记录在这款软件上,仅仅凭借这个截图就断定移动偷跑了流量显然并没有道理。而根据网络上中移动员工透露的消息,这名网友在10号曾经在西班牙用移动卡上过一定时间的网。而在此之后的数百兆流量并不是通过中国移动产生的,后台也查不到上网的记录。移动员工就此认为,这名网友所谓言之凿凿的证据不过是造谣。
随后,该网友也表示将移动和境外卡流量算在了一起,造成了困扰,进行了道歉。
总结: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谩骂,运营商的澄清显得微不足道。为了减少麻烦,运营商的客服干脆赔钱了事,落实了“心虚”的罪证。无论谁对谁错,我们都希望运营商可以有所行动。如果运营商自身真的存在问题,那么就应该主动承认及时改正。如果运营商自身并没有问题,而是消费者和媒体恶意造谣,那么运营商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对消费者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的使用习惯,主动掌握手机的运行情况显得十分重要。与其指责谩骂不如仔细想想,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