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最火爆的乐1s,为什么会登上手机top10?

   时间:2015-11-25 11:48:34 来源:优讯中国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来最火爆的手机非乐1s莫属。自双11电商大战独领风骚后,乐1s风头大盛,以超高体价比刷新手机界各项纪录,重新定义千元旗舰机。关于乐1s体价比之高已经有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手机好不好,用过才知道。今天咱们抛开参数,以一个普通消费者能够感受的视角,从体验上谈一下乐1s到底值不值得购买。

乐1s 32G购买入口

一、外观

以设计见长的苹果公司将设计优先的理念深深的贯彻到每一款产品之中,并影响到整个行业开始注重设计文化。这其中既有近乎偏执的锤子手机,也有辨识度极高的魅族产品,而华为从P6开始也逐渐找到自己的设计语言,但笔者认为在千元机的价位上做到“科技与美感有机融合”的仍然是乐1s。虽然关于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美的认知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对于美学而言仍然有些普世的原则。

1.简单性原则

正面来看,除了必要的传感器开孔,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元素,机身下部设置三个隐藏式触控按键。只有在按压的时候才会亮起。底部也没有像iPhone和魅蓝metal一样使用螺丝固定,让机身的正面看起来足够简洁大气。息屏状态下,屏幕和两边的边框融为一体,视觉冲击力较强。但当屏幕亮起的时候,四周的黑色边框就比较明显了,虽然相比iPhone6 plus乐视1s的边框已经窄到只有2.4mm,但由于亮屏时,反差强烈,黑色边框显得比较明显。为了减少这种反差,系统自带壁纸一般是黑色的。另外由于之前宣传的ID无边框,造成用户误以为视觉上也应该是无边框,提高了用户的心里期望值,乐视1代产品在这上面吃了不少亏,这次索性不再强调ID无边框概念了。

2.对称与均衡

乐视第一代产品发布之前,很多人都对乐视顶部大白设计充满期待,即,将距离传感器和前置摄像头做成对称设计,类似电影中的大白形象。上一代产品的遗憾,终于在乐1s上实现。而这部手机也是很多地方体现出这种对称之美。如手机底部扬声器(只有右边一个扬声器,为了美观,手机底部做了对称开孔),白色信号条。三星、魅族正面都很美观,但背面设计比较平庸,乐1s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背面看上去依然感觉很舒服。后来我试着从设计学的角度找到了解释。乐视的背部的logo大致在黄金分割线的位置。摄像头在左上角,符合基本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造成局部不对称或对比,而这也是一种审美原则。也不难解释为何iPhone多年来坚持把摄像头放在左上角。从这些细节上也着实看出了乐视对这部手机的用心。

二、系统篇

除去外观,系统可能是用户最能感知的部分。由于目前手机系统都是基于安卓的深度定制,国内第三方UI系统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区别,系统界面是当下流行的扁平化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中规中矩,并没有很惊艳的感觉。

当下的智能手机的确存在APP信息孤岛的情况,不同的APP之间没办法做到数据整合。乐视在这方面则做了一些尝试,生态型EUI 系统将短信和工作、日历和便签、视频和音频、内容与生活服务等应用的数据沟通在一起,形成一套智能而完整的互通模式,让用户无需反复在不同应用间手动复制信息即可自动生成所需内容。

比如日历可以根据短信的出行机票自动生成提醒功能。但这种“打破边界”仅限于乐视自家系统应用层级,第三方软件在整合之中。

在视频方面,EUI充分接入了乐视网的视频资源和内容,并结合系统的日历、闹钟等功能进行整合。例如在EUI 5.5中,日历功能中多了一个关注功能,可以直接关注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或者明星,之后便会以提醒事项的方式出现在日历中,除了可以到时收看外,也支持选择特定的日期进行回看,想通过日历找此前某一天落下的剧集相当方便。另外乐视的live也是相当强大,内容还算丰富,对一些追剧爱好者和体育迷相当有吸引力。

三、硬件篇

自从iPhone5s引领了指纹识别的潮流之后,这一功能便成了旗舰机标配。但现在安卓的千元机也有普及此项功能的趋势。而乐1s配备的镜面指纹,识别速度、精准度媲美iPhone,并且在息屏的状态下就能直接解锁。

在拍照方面,对焦比较灵敏,白天拍摄景深,色彩还原都比较到位,纯净度较高。并且提供全景、慢动作等拍照模式。满足大部分需求。

夜景方面,画面整体曝光准确,色彩层次分明,2.0的光圈保证了弱光下的景象。

接口方面,这次依然采用的type c接口,正反都能拔插,并且支持快充功能,充电5分钟通话3.5小时,这在智能手机电池技术无法获得突破的当下,确实是一个实用的功能。

总结:

在智能手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厂商想突出重围,做出差异化功能并不容易,所以当同质化泛滥,价格战就成了市场调节下的自然选择。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中国智能手机价格会不断走低。乐视1s 用“生态补贴硬件,硬件负利”的做法,直接把价格战带向了死胡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其他厂商向创新角度的转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