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产可穿戴设备离时尚还有多远?

   时间:2015-11-26 09:39:56 来源:搜狐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近在某电商平台上看到9.9元买智能手环的推荐,联想起2013年时Jawbone们动辄上千元的售价,不免有些唏嘘。短短两年时间,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在国内迅速普及,相关创业者趁势而入,各类可穿戴产品遍地开花,如今却大有陷入价格泥沼的趋势。

与之同时,国外的可穿戴厂商并未一味的追逐低价和功能,特别在AppleWatch上市之后,时尚和轻奢俨然成为主流。其实国内不乏在时尚领域的试水者,但哪些因素导致了智能硬件的价格战,真的要往“轻奢”迈进还存在哪些门槛?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国内已有的三次尝试,在时尚道路上的或成或败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首先是以华米有代表的可穿戴创业者。小米手环凭借价格优势取得的巨大销量让华米声名鹊起,但在不久前华米却不再延续低价实用的路线,开始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 转战市场。从产品外观来看,陶瓷玉佩式的手环主体加上皮革腕带充满了设计感,299元的售价也降低了选择门槛。但从媒体评测来看,在材质选择上依然不甚满意,能否真正打动女性消费者仍是一个问号。当然对华米来说,最大的短板还是品牌宣传和渠道问题,新品牌能否再次搭上小米的顺风车还不得而知。之前映趣也曾推出过类似走时尚路线的产品,但销量和口碑都不甚理想。

其次BAT主导下的智能手表系列。2015年以来,百度推出了Duwear、腾讯公布了TOS,阿里也上线了Yun OS的手表系统。BAT抱着怎么样的野心暂且不论,凭借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着实吸引力一大批可穿戴玩家的参与。从早期活跃的智能硬件创业者到近乎没落的中小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基于三家系统的智能手表产品。这些产品在设计风格上向三星、苹果等看齐,更在表带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实际产品却很难差强人意,特别是在人群定位上并不明确。

然后是一线手机厂商的进击。今年3月份的时候,华为在IFA上亮相了首款智能手表,随后联想、中兴、TCL等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产品。几经迭代之后,华为们开始了对轻奢时尚的探索。以荣耀最近发布的zero SS版智能手环为例,在风格上回归了传统腕表的设计,不锈钢材质和拉丝工艺处理满足了观赏性的要求,双环绕式真皮腕带以及特色表盘则在提升产品的时尚感。在价格上也一改前几代产品的标准,599元的售价瞄向了年轻消费者。不过,国内鲜有品牌尝试这一路线,消费者是否买账还不得而知。

可以看出,很多厂商都意识到了时尚化是可穿戴的必经之路,却仍有一些品牌抵不住低价的诱惑,虽然产品设计很有吸引力,在细节处理上却难以苟同。还有一些厂商则在利用花哨的外观博眼球,实际体验并无提升。在时尚化道路上,国内可穿戴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排除一些产品在时尚化方面急于求进,在产品上出现很多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舒适和时尚绝不相悖。

如果只是单纯地实现设计上的时尚,相信很多厂商都能够天马行空,而对可穿戴产品来说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舒适性。之前很多产品忽略了细节上的穿戴体验,再加上功能上的鸡肋,可穿戴产品的留存率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和传统腕表等相比可谓大相径庭。其实这次荣耀的举措倒是一个不错的案例,一个最简单地例子,zero SS版采用了真皮腕带,保证了佩戴的舒适。与那些“不过敏”的塑胶材质相比着实是一个加分点。诚然,很多产品试图以设计来掩盖功能上的缺陷,但设计只是一个方面,舒适性才是决定用户是否愿意佩戴的关键所在。

2、功能和外观的博弈。

即便是对AppleWatch来说,时尚的吸引力仍停留在表带上,表盘本身的吸引力并不显著。而在国内为了弥补表盘设计上的不足,不少产品选择了跨界设计,甚至不惜牺牲最基本的产品功能,比如说华米的Amazfit 手环和inwatch的Fusion系列。这一点,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向手机厂商们取取经,他们最清楚可穿戴的准确定位,荣耀zero SS和联想的B12,都保留了手环的显示屏幕,以实现时间显示、消息推送等刚需功能。当然这就带来了对续航的考验,总的来看,zero SS三到四天的续航能力基本满足了用户的期待,但电池技术的进步空间仍然很大。不久前Jeeq Data LLC公布了一组数据称超过75%的美国消费者更青睐有屏幕的可穿戴产品。该如何在功能和外观上进行博弈,结果不言而喻。

3、时尚不等于掩盖数据服务短板

记得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曾这样评价当前的可穿戴设备:“我们更愿意看好它往轻奢侈品方向发展,目前这个阶段,某种程度上它的展示性比功能性更重要。”这或许是很多创业团队走时尚轻奢路线的原因所在。却又不得不让人思考另一个问题,可穿戴的时尚化到底是在吸引投资者还是为了用户需求。对于数据服务的短板,从2012年可穿戴设备刚刚崛起的时候就是被吐槽的地方,直到今天依然是行业的关注点。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华为、小米等在数据服务上的努力,比如在APP都数据的不断量化。时尚是为了增加产品卖点,加速用户习惯的培养,绝不应该仅仅为了掩盖数据服务的短板。

智库数据的报告显示,在2015年上半年之前,可穿戴行业仍处于探索期,2015年下半年之后到2018年,产品差异化开始加大,生态系统平台不断完善。倘若如此,在不久之后各家将加大在差异化方面的动作,走出当前的时尚误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