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小米是中国创业公司学习的典范,不论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方针、以参与感为核心的营销理论,还是飞猪风口论,都被诸多的创业者奉为圭臬。而消费者的拥护,以及投资者的慷慨,更使小米的估值在短短五年内飙升到了450亿美元。有大胆的评论人士认为,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是BAT(百度、阿里、腾讯)的三足鼎立,而是ATM(阿里、腾讯、小米)引领的格局。
然而小米的发展状况,在今年似乎有些画风不对。
彭博社在近日撰文称,小米的450亿美元估值过高。文章中称,小米今年虽然将1亿部手机的销售目标调低至8000万,但在目前状况下仍难完成。其遭遇凸显了在中国市场以超快的速度超越三星和苹果公司之后,在维系持续增长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初,小米凭借特有的用户群和销售模式赢得了投资者。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小米模式,小米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致使其450亿美元的估值遭到了质疑。
而小米面临的困境不止是销售目标难以达成:华为这样强劲对手的崛起,用户忠诚度低的难题,以及新代旗舰的难产,都影响到了投资者对小米的信心。
不过也有投资机构认为,小米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GGV执行合伙人汉斯·唐表示,小米在智能家居和服务领域的布局越来越清晰,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他们不会担心小米估值。
从其观点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正处在发展的转折点,即从专注手机到打造所谓“智能家居生态”的转变中,而小米已经打造出的生态雏形,是投资者信心的来源。
但关于小米的转型,也有不同的声音。创事记作者孙永杰在《致雷军:哽咽之后该和自己谈一谈》表示:小米为了打造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所谓“生态”,不仅背离了目前仍是其业务和生态核心“为发烧而生”的手机(产品)理念,以成本价销售手机,还以所谓构建“生态”之名,涉足诸多产品,例如路由器、智能电视、小米盒子,空气净化器、甚至电源插座,并由此被业内喻为“百货公司”。尽管这种说法有夸张之嫌,但即便是我们去竭力理解雷军所言的“生态”也很难找到这些产品间彼此间的联系,至少给我们的感觉是点远远多于面。而给市场和用户惟一留下较深的印象的就是小米的这些产品在同类产品中价格的低廉。
小米的发展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尤其是在其估值暴涨之后,争议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争议声音中的小米真的能够保住自己450亿美元的估值吗?他们能处理好主营业务与转型之间的关系吗?在面对强敌的竞争时,小米该如何应对?小米打造的智能家居生态又真的能成吗?欢迎各位网友就小米估值的问题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