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诺基亚重新进军手机行业,技术是硬实力,但情怀是“门槛”

   时间:2015-11-30 09:26:53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诺基亚重新进军手机行业,技术是硬实力,但情怀是“门槛”

曾经红极一时的诺基亚就这样淡淡退出了人们的视眼,现在又重回手机市场,究竟会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呢?

诺基亚从1865年发展至今,从默默无闻到业界老大,再到惨淡退出,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诺基亚的惨淡退出手机市场的过程:

2011年对于诺基亚来说是绝对是惨痛的一年,2011年2月11日,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Phone操作系统。同年的4月,诺基亚宣布将塞班系统的所有开发和技术支持外包给埃森哲公司,自己将不再参与塞班的开发和技术支持。2011年12月22日,诺基亚宣布放弃Symbian名称。而这一切的到来都是苹果手机与安卓系统的产生而到导致的。

2008年,谷歌公司发布了旗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成为了市场新的变革,由iPhone和Android引导的智能手机风潮成为市场主流,诺基亚公司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被终结,排名到了第三;而诺基亚在201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33%降至14%,远低于苹果和三星。

诺基亚在其本国芬兰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锐减,市场份额从76%降至31%。诺基亚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

从2011年到2013年诺基亚与微软合作后,想要重新夺回手机霸主地位,但在经历了垂死挣扎了两年后,似乎效果并不明显,终于在2013年9月3日上午宣布,微软宣布将以约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

曾经红极一时的诺基亚就这样淡淡退出了人们的视眼。

然而最近的一条新闻不但曝出诺基亚明年要重返智能手机市场,甚至还流出了手机谍照(详见钛媒体报道《诺基亚又回来了,新机可能长这样》)。虽然早在今年7月份,诺基亚官方就发布声明称将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但在经历里时间的洗礼后,此消息早已被业界淡忘。

重返市场,技术实力强

据曝光信息称,诺基亚重新回到手机市场的首款产品代码为NokiaC1,硬件配置尚不清楚,从曝光的产品图来看,这款手机外观风格简约;而从运行界面看,可能是Android系统或Windows10Mobile系统。诺基亚有可能会生产两种版本的C1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或许诺基亚在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早已做好重回手机市场的准备,但面对国内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诺基亚还有什么筹码能让自己力挽狂澜呢?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诺基亚从来就不只是一家手机生产商,它在美国有1.6万个通讯专利权、4500个待审通讯专利,在欧洲确定与待审专利合计达2万个。诺基亚持有4G LTE专利比重达19%,这也表示,任何手机厂商制造4G手机都已绕不开诺基亚,这跟一众豪气冲天的国内手机厂商有着本质区别。

诺基亚能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靠的就是手机质量和业界的口碑,但由于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诺基亚没能与时俱进,惨遭用户淘汰。

或许有的人会想,如果当时诺基亚的系统换成安卓,也许还不会遭到用户的淘汰。但笔者想说的是,连我们这一般人都能想到的问题,诺基亚拥有那么顶尖的研发团队会想不到吗?

情怀是基础,也是压力

如今的国内手机市场,品牌越来越多,性价比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冲击了苹果和三星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份额,面对手机市场的竞争惨烈,急需一个新鲜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诺基亚选择在此时重出江湖,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但这对于诺基亚来说也是有风险的。

诺基亚在此前销售手机时,积累了一定的口碑效应,但这都是基于塞班系统,安卓和IOS还没能让用户接受的时候,或者说是还没能培养起用户习惯的时候,虽然外媒称近来诺基亚开始招聘安卓技术人员,新手机可能运行的是Android系统或Windows10Mobile系统,这并不代表诺基亚就能重夺手机霸主地位。

因为刚开始,或许消费者会基于情怀去购买诺基亚,但面对苹果和三星的打压,国产手机的虎视眈眈,如果诺基亚在使用上不能给消费者很好的体验,这必将给诺基亚以重创:既不能让新的消费用户存留,又影响了诺基亚原有的用户口碑。

诺基亚的此次复出,本身就是顶着巨星的光环去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夺冠大热门,这也就无形中也给了诺基亚压力,如果小心翼翼,失去了创新的胆量,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看头。

虽然不少八零后是用着诺基亚长大的,但诺基亚也不能倚老卖老,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做出更好的产品,这样才能让自己利益不败之地,重夺手机霸主地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