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乐视8000员工分8500亿元,跟对人很重要!”、“一夜暴富,又一批亿万富翁!”等听上去就令人热血沸腾的消息刷满各种论坛和朋友圈。小编当时对8500亿元这个大饼也是垂涎三尺,特意查了相关信息后,顿觉无力吐槽。但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转发以示激励,作为他们的朋友,小编不得不提醒一句,“大饼虽好,可不要贪吃哦。”
事情的起源还要回到11月18日,传闻已久的乐视全员股权激励计划浮出水面,乐视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名为《全员激励计划正式启动》的内部邮件。邮件中称,乐视控股将拿出原始总股本的50%作为股权激励总量给予员工,且原则上不需要员工出资购买。
贾跃亭如此大手笔的全员激励计划在全行业内堪称罕见,的确能够匹配得上“最慷慨”一词,并将贾跃亭推向“中国好老板”阵营。至于激励计划涉及的具体金额,邮件中并没有提出。
而今年上半年时,乐视控股副总裁张志伟曾对媒体透露,根据乐视控股的规划,该公司预计在2022年实现IPO,并估算届时市值达到1.7万亿元人民币。有文章指出,目前乐视员工接近8000名,按1.7万亿市值计算,届时乐视员工将分食8500亿元的大饼,人均获利超过1亿元。这听上去相当振奋人心,但实际情况或许并不如此。
慷慨激励政策与乐视资金荒相悖
众所周知,乐视是一个非常缺钱的公司,而其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也是业内公开的信息,包括贾跃亭自己也这么认为。
查阅公告可知,贾跃亭在今年6-10月内通过减持方式共套现约57亿元。其中,6月1日至3日累计减持3524万股,合计套现近25亿元。10月底,贾跃亭再以股份转让的方式折价减持1亿股,减持套现资金为32亿元。
而股权质押更是贾跃亭常用的筹钱手段,仅2014年,贾跃亭就曾进行过14次股权质押;2015年,贾跃亭又抛出2次股权质押方案。其中,今年10月,贾跃亭将其持有的公司高管锁定股4.67亿股、无限售流通股4000万股,共计5.07亿股进行质押,导致其近八成的个人股份已被质押。
此外,乐视网发布的48亿元定增方案辗转近两年于今年9月23日获批,增发1.55亿股,募集金额48亿,有效地弥补了乐视的部分资金缺口。
毋庸置疑,乐视如此频繁的筹资将其面临的资金荒局面暴露无疑。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乐视上市板块才有的特性,而是整个乐视在不断扩张业务版图时逃不开的一环。
本次乐视计划进行股权激励的标的公司,来自乐视控股,其包括了乐视未上市的所有核心业务和核心资产。只有不断地投入资金、扩大业务线,才能跟得上贾跃亭的野心。而如此大手笔的激励政策显然与日益增长的资金缺口相悖,这难免让人质疑本次激励政策最终的执行力度。
1.7万亿市值赶超BAT巨头,乐视控股恐难撑起
另一个值得质疑的就是,这8500亿元的大饼到底是怎么得来的。
2015年4月,乐视控股副总裁张志伟曾表示,经过第三方机构及其乐视公司的评估,预计2016年乐视控股会达到1000亿元以上市值,2017年将翻番至2000亿元,在2018年达到3500亿元市值,2019年增至5700亿元,2020年进一步增长达到9500亿元;2021年市值将突破万亿达1.3万亿元,2022年再增至1.7万亿。届时,预计该公司将上市。
而本次乐视打算拿出原始总股本的50%作为股权激励总量给予员工,如果按此计算,在乐视控股上市的2022年,乐视员工将获得共计8500亿元的财富。
若不考虑数字的真实性,单从计算公式来看,这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就在于,1.7万亿元市值是经得起推敲的吗?
横向比较来看,目前,阿里巴巴的市值不到2100亿美元(合1.34万亿元),腾讯控股约1.45万亿港元(合1.19万亿元)市值,百度的市值也只有765亿美元(合4895亿元)。虽说1.7万亿市值是乐视控股预计在2022年达到的水平,但无论是从市值增速还是规模,都有一种赶超BAT的架势。然而,在中国互联网领域里,BAT军团发展之迅猛几乎无人能及,真正能够赶超BAT巨头的公司恐怕还未成形。
纵向比较来看,虽然乐视控股未来7年的市值增速逐年递减,但幅度也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前四年,市值增速依次为100%、75%、62%和67%,在资本寒冬之下,其中的泡沫到底有多少也只有乐视自己知道。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乐视控股的业务线包含体育、汽车、云计算等板块,有些还处于概念阶段,很难撑起1.7万亿元的市值。
因此,总的来说,现在谈分食8500亿元的大饼还为时尚早,先把泡沫戳破了再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