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马化腾:未来的连接,也许靠的是脑电波

   时间:2015-12-17 15:21:43 来源:中华网投资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摄影于诗奇

12月17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乌镇峰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互联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发表了《连接,创造新的可能》的演讲。

摄影倪燕强

马化腾从三个层面阐述了互联网连接的作用:首先,互联网在连接实体经济时,越来越规模化,这促使了社会的创新改变。在服务于实体经济时,互联网实现了去中介化、打破信息孤岛,极大提升了各行各业的效率,同时还促进了产业创新、催生了就业机会。

其次,互联网在连接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互联网连接公益时,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在连接医疗健康时亦如此;

最后,互联网连接力带来信息沟通方式的变化,正引领社会向未来进化。在人机终端交互界面的变迁过程中对产业与行业产生影响。

马化腾还表示,自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手机之后,下一代信息终端是什么?是汽车还是穿戴设备,也许,未来是脑电波。

事实上,互联网正像蒸汽机、电能一样,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在连接一切的过程中,互联网可以赋能于人,与社会各方力量合力创造明天。

附:马化腾演讲全文

连接,创造新的可能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们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超越本身这个行业的领域。我们看到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各行各业之间的连接,各种连接已经是越来越成规模。比如说,我们在2013年,首先看到了互联网和金融方面的结合,大家提到互联网本身这个的新兴领域,和传统的金融领域的结合,诞生出了很多新兴的机会。

我们再看互联网和交通的结合,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跟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变化,比如与传统交通领域的连接也是越来越剧烈。从滴滴、优步等运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这个领域的结合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感受。

腾讯在这两三年发展过程中,因为这个趋势的发展我们调整了我们的战略。我们从微信、QQ这些大家最熟悉的应用入手,我们开发出了和传统行业各行各业的连接。我们从定位为“连接器”出发,希望能够和各行各业的传统实业能够有更多的发展。

第二个感想就是,我们看到互联网在人们很多生活方面,比如在经济以外,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在微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和公益的结合是非常多的。2006年的时候,在PC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已经创造了公益的平台。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数千家的NGO组织连接。我们在这种公益的非盈利组织的连接方面,做出了大量的贡献。我们看到,通过我们微信的社交公益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和公益组织进行连接,创造了大量的连接机会。

我们也看到在健康方面,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广泛的结合机会。比如在乌镇,中国首家的互联网医院也是我们投资的一个公司所提供的这样一个服务。

第三点我想谈一下,就是说在未来我们很多人会思考说,你们的微信在这五年来非常成功,那么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和产品能够颠覆微信呢?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们在PC互联网的时代,QQ已经是非常的流行。但是为什么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和QQ非常类似,但是又具有颠覆性的这样一个产品呢?其实最大的根源是在于互联网信息终端的这种演变,所以我们在思考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下一代的信息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业态,往什么方向走。

我们在想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比如说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从大型机到PC这个演变,仅仅是一个计算终端的变化会产生出相当多的机会。我们在大型机到PC,PC从单机运行到连接互联网,以及连接互联网的终端,从一个在桌面的PC演进到大家手中的手机,我们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是每隔20年,这个终端的演变就会对整个信息业态,甚至对整个经济的业态会产生一个重大转变。

我们在思考下一代的信息终端会是什么呢?会是汽车还是穿戴设备?比如说我们看到AR、VR这种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能未来戴个眼镜通过视网膜的透视,就可以跟人、服务、设备建立连接,不需要现在用手机,通过视网膜就可以沟通。这是我们现在看到这种未来的趋势,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未来。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关注整个科技界的发展。甚至在未来我们可以想像,也许未来我们和信息的沟通是通过脑电波的方式,也许通过戴穿戴设备和你的脑电波就可以沟通。我相信,未来如果基于这种信息沟通的业态发生巨大转变,这个时候,我们整个经济社会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今天这个论坛,因为是谈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特别关注我们未来信息社会和互联网这种连接。希望我的演讲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谢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