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世界互联网大会 看未来5年那些改变时代的技术

   时间:2015-12-22 15:12:11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02年,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其科幻大片《少数派报告》中,就创造性地描绘出了很多项在当时还闻所未闻的高新技术:体感手套、多点触控界面、视网膜扫描仪、电子报纸、犯罪预测软件……不巧的是,这些科技已经走进现实场景,为我们带来便捷、精彩体验。

12月18日,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落幕,无人驾驶、云端服务、平衡车、天眼系统等互联网技术频频亮相,并在媒体上掀起互联网技术热潮。从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到BAT巨头们在产品、技术端的集中爆发,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的改变这个时代,这不仅仅是人与人,更相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构。让人不得不去期待,未来3-5年的智能生活方式仿佛触手可及。

人工智能开启新的互动场景

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摄像、激光投影等高科技技术、产品无疑成为本次大会的焦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彻底颠覆人们是生活方式,大会现场,有媒体人感叹:“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从未离现实如此之近”。

试想一下,人工智能技术将以下生活场景将陆续变成现实:开车时,你说出地点,自动驾驶系统将你带到目的地;在医院,你看到来自美国的拖车机器人在运送医疗器械,来自日本的“大白”机器人在照顾病人;下班后,按下“回家模式”,推开家门你发现,窗帘已经拉上,温度适宜,灯光柔和,热水烧好;你还可以使用汪峰同款无人飞行器,载着钻戒,向你心爱的她求婚。

在以后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将成为其中的技术核心,甚至会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新的连接方式,创造出想象不到的营销场景,而像百度这样拥有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公司,则将通过该技术撬动更多应用场景,从而触发新的互动方式。

“从0到1”大数据怎样改变了生活?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次互联网大会开幕演讲中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事实上,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充满“数据”的时代,并且各行各业都在不断产生海量的新数据,但在百度CEO李彦宏看来,好多都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数据。要去识别、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大数据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反哺到企业生产、营销中。美国波士顿对冲基金公司Tashtego、英国对冲基金Derwent Capital Markets都通过剖析推特的数据信息来预测股市的表现,连美联储都开始利用Facebook或推特上的失业信息统计失业状况;在国内,百度推出春运迁徙,全方位详实地展示春节全国人民吃穿住行诸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民生大事。

按照彼得·蒂尔在《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表达的观点,传统竞争是从1到N,拼渠道、拼资源、拼广告;互联网的竞争要学会从0到1,要拼用户、拼创新、拼产品,要探索新的道路。从大众全新斯柯达晶锐利用大数据前置的方式进行品牌定位、推广,到一汽大众通过百度亿万级搜索与社交大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改变一款汽车的座椅设计,大数据这座金矿,也正在多维度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从1到N是个量变,从0到1是质变,而最典型的就是智能硬件的研发、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企业的对接不是简单的相加,终极目标仍是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智能硬件,甚至是植入性智能硬件,将深刻影响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

VR、AR技术或将取代智能手机?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计划使用AR(增强现实)系统支援陆军步兵,改变作战方式;2016年将成为VR(虚拟现实)的品牌之年,许多技术巨头将进场,三星索尼已经推出VR头盔,2016年Facebook将推出VR产品Rift,HTCVive和索尼PlayStationVR也将上市。甚至,有机构预测,到2020之前,AR和VR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AR技术或将有机会取代智能手机。

11月5日,《纽约时报》宣布进军虚拟现实领域,推出首款虚拟现实APP:通过该产品,受众能以360度的视角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全新体验与内容本身很好地进行了融合,开拓了一种新闻和广告的全新模式。作为中国领先品牌乳业的伊利也通过百度技术进行了一番创新。当用户扫描伊利牛奶的包装盒时,便会出现由AR技术呈现的浮动地球,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参观位于全球各地的伊利牧场和伊利工厂。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精致有趣的互动体验。

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这一波互联网技术究竟会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哪些影响?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只是先开了新世界的冰山一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