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小米而言,最大的事件就是“双11”。
今年“双11”当天,小米整个用户购买呈现出的都是我们常态的用户曲线——从凌晨1点钟开始,那个销售曲线和电商网站每天的销售曲线一模一样。
这其实就是小米一直想看到的。只是在早期,因为供应链的问题,小米没办法支撑大规模销售,就变成了每个星期卖一次,所以每次都引起抢购。后来大家都说抢购是小米发明的,但这真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这不是常态电商应有的体验,要真做电商,就应该让大家想买就买。2015年小米的产品销售逐渐从抢购模式变成常态模式,所以用“双11”做一个标杆,可以看到我们在销售上的这个变化。
此外,我还想跟大家多讲讲今年小米在产品技术上的投入。我在负责运营业务之前,也就是小米刚开始创办时,曾经跟工程师一起花过很多时间进行产品探讨,所以我特别理解小米硬件生产爬坡的过程和技术研发的难度。比如我们做小米4C,除了边缘触控、全网通功能之外,双天线设计也是我们很大的技术创新,这个技术很难,也很贵,是很多高端手机中都没有的配置。
截至今年10月31日,小米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申请了3700多项专利。设计层面我们大概申请了80项专利,全部是自主研发。
今年1月小米发布了小米Note顶配版,我相信很多公司都希望在这个价位上有所建树,包括华为,他们试过很多年。大家看到华为Mate7一下子能成功,却忽略了华为从Mate1、Mate2已经试了好多年。外界因为看到小米Note顶配版的销售数量可能不如我们过去手机产品那么高,就说小米在这个上面失败,我觉得这是大家对小米的要求太高了。
小米还只是一家成立5年的创业公司,但大家常拿我们和三星、华为、苹果这样的公司对比,无论从市场份额、销售额,还是每一款新产品的销量和用户接受度,都对小米提出这样的对比要求。大家对小米的很多期望,已经超越了基本的商业规则,任何企业都做不到。
包括最近的“估值下降说”,其实投资人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我们既不开董事会,股东也从来没有要求小米应该盈利或做到多少业绩。小米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估值本身就是对小米未来的看法,而不是仅仅对应于过去两个季度的业绩。
当然,小米也将面临挑战。一个挑战就是今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做价格在3000元以上的手机,从中发现,用户对大众机型和高端机型的要求不同。过去小米手机的优势主要在性能,但除了性能之外,针对高端机领域,用户对外观、材质都有极高要求,而这些恰恰是小米过去不太擅长的。
第二个挑战是我们在智能硬件领域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些产品很多是用户要见到实物才能形成消费决策的,仅通过在线渠道看看图片就决定买的人还是少数。2015年年初,我们做了900场线下体验小米电视的活动,报名人数超过15万人,为了保证活动效果,到场人数控制在近2万人,最后下单购买的占19%,其实这在传统家电销售转化率中已经非常高了。
第三个挑战跟整个大环境相关。今年的手机市场和往年不太一样,整个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消费升级还是大趋势,用户的收入增长了,对手机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年初就看到这个趋势,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走。所以说今年这个时间,小米的增速比去年、前年慢下来,但也是好事情。
Q:2015年小米的全球化布局遍地开花,但其他印尼或巴西的手机公司,好像也可以采用类似策略——在深圳制造、拿中国资金,并打出爱国牌,以此在当地市场与小米竞争?
A: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多产品其实跟整个供应链的距离都非常近。今天消费电子从研发开始,到生产爬坡,再到质量监控,这个过程都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跟供应链距离近是天然优势。理论上在别的国家,如果制造力允许也是有可能沿用同一策略。今天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由于中国整个制造工艺、生产能力的提升以及很多对未来技术的创新,使得其他国家的手机厂商也愿意选择与中国代工厂合作,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出现这样的企业,则要看当地政府、制造能力等各个方面。
Q:小米单卖硬件,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发展。但就软件服务层面,小米如何将针对中国用户打造出来的这些本土优秀服务内容,复制到国际市场?
A: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在思考。在国内,我们基本上已经摸出一条路。今天我们在软件上的收入,其实还没有对外宣传过具体数字,但每个月的收入也在几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在中国手机厂商中很有特色的。小米现在在全国有1亿多用户,以游戏维度分割出去的用户群,规模也很大,而且这群用户的活跃度很高,他们下载App、玩手机游戏以及上网的频次都很高,反过来也能带动我们整个游戏的活跃度。同理,在海外一旦我们的手机增长达到一定量级,我们相信这个方向也是充满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