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从笔者入行到现在已有四五年之久,所幸正好赶上了智能手机这个行业“在风口上被吹起来”的年代;此间几年的时光,让智能手机从咿呀学语长成趋近完美的完成态,这是这一行业的黄金时代;虽无缘作为参与者主动推动这股浪潮,经历从蓝海到红海的跌宕起伏,但经历过的我们每个人都能作为旁观者来聊聊这段黄金时代。
五年技术进化论(一):手机如何改变了生活
显 而易见,以“Android、iOS、Windows Phone”为代表的智能时代,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最初的每年一亿部之多,发展到每年14亿部 之多;除此之外截止2015年之前每年保持着超高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给了手机制造商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无尽的发展空间。
2010-2019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含预测,单位:百万部 数据来自IDC)
感官体验的数次革命
作为一个gadget(玩物),“商务、设计”这些用途肯定不如“娱乐”更大众和更被需求(坦白说,通话这一手机诞生之初的首要任务在智能机时代的这五年内进步的并不明显),而娱乐体验最直观的驱动也必然来自对感官体验的刺激,因此在电子消费领域,“感官体验”上的发展就是怎么用更低的价格来获得更好的感官刺激的斗争史。
最易被感官关注到的莫过于屏幕,笔者初入媒体圈的2011年还是3.4~4英寸屏幕机型的辉煌时代,经典产品也有苹果iPhone 4/4s两代、魅族MX第一代等等,当时笔者的“职务之便”用机HTC Sensation还是相对大屏幕的代表,直到后来的Note后面的事,你们就都知道了……
相对于功能机时代辗转腾挪的花哨设计始终没有脱离盈手可握的机身大小,智能机时代的近几年对大屏的追逐近乎疯狂;不过也不要以为如今的智能机全部都是5英寸以上的奤“甩饼脸”,根据iSuppli的数据,即便到明年全球智能机出货量达到14.35亿部,5英寸及以上屏幕的机型也仅仅占1.46亿部、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
即 使苹果当年不提出“Retina”这个概念,所有数码设备的屏幕分辨率肯定也是朝着越来越高的趋势发展的;不过既然苹果有言在先,其他品牌也仅仅能作为追 随者了。这五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后半段,我们见证了从最初800x480、960x540这些“主流”分辨率进化到720p、1080p、2K直至4K。
如果将ppi统一,以iPhone第一代、iPhone 4、iPhone 5、iPhone 6、iPhone 6 Plus几款机型的迭代为例,屏幕分辨率的进化大致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也就是说最新最大的iPhone屏幕像素数是第一代iPhone的13.5倍,是iPhone 4/4s的四倍。
诚然,大的高分屏带来的视觉体验与几年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大屏刷微博的飞速体验相比笔者十年前拿着索尼W200c用四向导航键上Java版校内网的时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不过经历过早期Android碎片化时代的用户也应该深有体会,始终跟不上硬件更新速度的软件和网页优化诞生的“割裂”体验也着实困扰了那时的我们很长时间。
好在后来经历了Android APP的屏幕分辨率自适应、各大网站专门推出“触屏版”“3G版”等针对手机的页面、以及如今的智能机硬件上越来越趋同的发展之后,这一矛盾也终于被解决。
屏 幕尺寸碎片化引发的视觉“割裂”的矛盾可以被解决,而对于实体键盘来说可就不那么幸运了;无论你有多怀念之前的翻盖、滑盖、上旋、九键、全键、双键盘种种 外形迥异的机型,无论在五年前还有诸如索尼爱立信Z1i、HTC Desire Z、摩托罗拉里程碑等等全键盘的流行机型,未来也终将是一整块屏幕的世 界。
“智能”的内源推动力
如果你去翻翻手里Android手机安 兔兔或者CPU-Z当中传感器那一页的列表,会发现数不清的且越来越多的“Sensor”(传感器),还有近两年大热的与运动应用有关的协处理器、红外线 传感器等等;相比抽象但一直被当作卖点频繁提起的CPU/GPU来说,智能之所以“智能”,这些传感器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虽然旗舰机上所有传感器的成本加 起来也仅有100块钱左右,大概相当于一个摄像头模块。
功能上,可以被成为“幕后英雄”的传感器们的作用渗入到使用手机的方方面面,五年前最初的机型可能仅有光线、距离、磁力、加速度等基本的传感器,所实现的功能无非也是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屏幕亮度、通话时人脸距离屏幕太近时锁屏以及基本的地图导航等等。
而如今随着3D导航、实景VR、健康、环境监测等全新需求的出现,传感器也在越变越丰富和越来越专业,比如后来陆续出现的三轴六轴陀螺仪、高度气压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计步器、指纹传感器甚至环境辐射传感器等等。
而在2013年Moto X的“X8移动计算架构”和iPhone 5s诞 生之时,另一种“协处理器”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其主要作用也是用来专门监测来自加速计、陀螺仪、指南针等传感器的动态数据,降低CPU的负荷,进而延长续 航时间,实现诸如“Siri Always On”这样的功能;简而言之这并不是全新品类的传感器,而是可以成为已有各种传感器的 “Sensor Hub”的集成管理工具。
除了手机领域之外,随着智能穿戴、健康、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的兴起,传感器作为模拟人体神经元的设备也将代替我们有更广大的施展空间,比如智能手表上的各种健康监测、汽车上的障碍物监测、智能家居领域的温湿度环境有害物质监测等等。
特别是智能穿戴,作为最容易成为智能手机替代和辅助物的潜在门类,对于传感器的需求和应用也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高速增长。
拍照成创新最密集领域
这五年的时间里智能机拍照技术的爆发开始于2013年,以HTC One为先导,首次支持光学防抖及第二代PuerView技术的诺基亚920,首创UltraPixel超像素技术的HTC One,推出实景HDR、动态追焦等概念的Tegra 4 Chimera计算拍照架构,首次搭载索尼Exmore RS堆栈式CMOS的OPPO Find 5,三星十倍变焦的Galaxy Zoom“相机型手机”,测光对焦分离等专业模式的采用,都出自2013年。
不仅如此,从2013年诞生的数款产品当中我们也能归纳出随后两年的拍照技术所关注的几个关键词——“弱光拍摄”、“HDR”、“高像素/大底”,除此之外,这一如今几乎堪称手机最重要功能的拍照领域也依然持续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比如:
索尼Exmor RS堆栈式CMOS——“IMX”一直持续升级,在HDR、弱光拍摄、降噪、高规格视频等方面持续改善;
HTC One M8引领双镜头风潮,负责记录景深的摄像头可以实现先拍照后对焦,也让手机照片首次有了单反大光圈的“逼格”Bokeh;
nubia X6通过程序模拟不同光圈下的景深和曝光效果从而实现从F/2.0至F/22之间“可变光圈”的效果;
LG G3首次将激光辅助对焦技术带入手机;OPPO N系列带来手动和自动的可旋转镜头,让你尝试各种角度拍摄和自动全景;同时通过1300万像素摄像头实现5000万像素多帧采样合成样张;
vivo Xshot以及锤子手机的发布将硬件之外的图像算法、白平衡优化这些名词首次带到台前;
美颜功能的广泛采用以及美图手机这样专注于自拍的品牌的创立,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整容脸时代。
性能核战从未停止
说到性能、也就是通常指代的处理器部分,经过厂商们数年的宣传与普及,大概已有不少人会对智能手机的 “性能”水平从完全无知到有了一知半解,而这也可能是智能机上发展最快的部分。笔者入职之前不久恰逢小米1代发布,且不说这一所谓代表“新国货”的品牌如 何在过去五年内成功“打造”出了国内市场盲目追求性价比、忽视知识产权的乱象,跑分这一不正之风也有不小的罪过可以算到它头上。
逻辑运算的抽象很难让我们讲清楚手机处理器在过去的几年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乍一看无非就是理论性能上几十倍的提升;而架构和具体产品上则比较复杂,具体来说;
2011年,双核时代,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方案则是高通骁龙MSM8960平台、德仪OMAP4460双核平台、三星Exynos 4210平台和NVIDIA的Tegra 2双核平台;
2012年,搭载Tegra 3的HTC One X的发布意味着智能机进入四核时代,此外三星的旗舰平台Exynos 4412也采用四核A9,其他则采用高通定制的性能高于四核A9的APQ8064(骁龙S4 Pro),同年9月推出的iPhone 5搭载A6处理器(基于A9优化的Swift核心架构);
2013 年,高通骁龙品牌下的平台重新划分为200/400/600/800系列,旗舰机广泛采用的为骁龙600和骁龙800,三星Exynos 5410的诞生 意味着手机进入big.LITTLE的不全开“八核”时代,后更新到全开的Exynos 5420,Tegra则采用了命运并不长久的四核A15方案,四 核A7的MT6589被多数性价比机型采用,同年推出的iPhone 5s采用A7处理器(采用64位ARMv8指令集的Cyclone核心架构)标志着手机CPU首次进入64位,年末首款真八核MT6592发布;
2014年,八核时代开启,但旗舰机普遍采用依然四核的骁龙801,骁龙400、410、615等带动了千元4G市场的初步兴起,联发科试水高端市场的MT6592也被广泛采用;
2015 年,八核64位普及,旗舰机行列出现了等待骁龙820和推出骁龙810两种选择,除了仍被采用的高通以往的32位架构骁龙801、805之外,其他主流平 台均采用了64位ARM公版架构或者改款,具体来说骁龙410、MT6735、MT6753对应入门,骁龙615及616、MT6752定位中端,骁龙 808及810、Exynos7420、MT6795定位中高端;此外国产品牌麒麟935大放异彩,麒麟950的推出更成为A72的商用首发;
出 于Android的“帮助”,即便性能再出色的处理器几年前我们还经常在各品牌的旗舰机上见到卡顿的现象,好在如今CPU/GPU的处理能力以及内存带宽 都赶上了屏幕分辨率的增加导致的所需像素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再加上Android不断的知耻后勇的优化改进也使我们也终于告别“卡顿”;另一方面,手机方 寸屏幕上过剩的性能未来势必要渐渐铺到VR、汽车等更加广泛的领域。
软硬件双双推进移动互联
尽 管从2G到3G时代已经早已让国内用户尝到高速移动连接的甜头,但4G LTE网络的兴起还是再一次“催化”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回溯一下,在2013年 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获得TD-LTE牌照,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又向中国电信和中国 联通发放FDD-LTE牌照。
抛 开初期那些“一夜之间房子就归中国移动”的吐槽,4G LTE在国内普及比以往任何一代通信标准都更快,且千元机市场尤为突出,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诸如高 通等通信芯片厂商将高阶基带下放到中低端产品的策略以及OPPO这样的快速转型到4G市场的厂商的带领,无一不直接造就了这样的利好局面。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5年1月发布的报告,“4G元年”2014年全年,全国手机市场累积出货量为4.52亿部,同比下降21.9%。其中,2G手机出货量6049.7万部,同比下降64.4%;3G手机出货量2.20亿部,同比下降46.0%;4G手机出货量1.71亿部,占比37.8%。
与 从实体上改善我们的感官和连接体验的硬件发展相比,国内的软件条件或者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过去几年也堪称飞跃,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潜在的庞大用户数 造就了移动互联网每天都在诞生不同的新模式和利用硬件水平增长改善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的流程体验,放眼全球也几乎很少有地方像国内一样拥有如此的便利。
从百度公布的最新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来看,国内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深入到各个层面,尤以社交、游戏、音视频、网购等最被经常使用;如果你住在一二线城市,分门别类的APP已经早已便利到只带手机即可出门。
随 着近年来O2O以及“分享经济”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的“生活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之前使用手机主要偏重娱乐、资讯、游戏类消遣应用,到如今变成非常贴 近衣食住行的打车、外卖等垂直应用的使用渗透率最高,我们在2011年移动支付刚刚萌芽的时候所谈论的未来在如今才真正身处其中;经济投资环境、消费思维 的转变和繁荣的文化产业圈一方面给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施展空间,移动互联网反过来也让传统行业焕然一新,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户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等”的难 题。
后记:两 大主流移动操作系统的诞生以及半导体行业在移动终端领域开辟的新天地,让智能机彻底从一个仅专注于通话的工具转变成为今天的近似完成态,还出人意料的不仅 从功能性上代替了相机、音乐播放器、遥控器、游戏机以至个人电脑,还“跨界”代替了钱包、登机牌、导航、纸质书等等;也只有在软硬件以及通信网络发展到如 此完善的今天,我们才有资格谈谈生态,无论由此构建的生态会有多少屏联动,也最终只有智能手机会成为掌控万物智能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