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媒体融合大潮隐现,透视2016年移动媒体三大趋势

   时间:2016-01-25 10:33:57 来源:ITbear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16年刚刚开始,各个内容平台都开始了深入探讨和挖掘新媒体的价值。1月16日,钛媒体在京召开原创节;1月22日,2016新榜大会发布《内容创业白皮书(2015)》。内容创业和内容投资在2016年年初似乎成为了最火热的一个话题,移动媒体、泛媒体人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此次新榜大会上,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的一句话令人深思——无论是媒体人、自媒体人,只要专业都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而在2016年3月,腾讯将有更大的举措反哺行业及媒体人。以腾讯的体量和影响来说,2016年将成媒体反哺元年。

随着内容创投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移动媒体平台、泛媒体人的持续扶植,未来的媒体发展还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格局。这种格局反映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构型自媒体迅速崛起,二是移动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技术型繁荣,第三则是产品矩阵背景下的全媒体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泛媒体人将永生。 

大浪淘沙后:机构团队型自媒体迅速崛起 

要谈移动媒体,一定不能绕开自媒体这个话题。而要论自媒体真正繁荣的开始,可能还是要从微博以及公众号的诞生谈起。尤其是在公众号发展初期,不少个体通过持续生产甚至是搬运内容,迅速野蛮生长,聚集起来大批粉丝的同时进行流量变现。这些参差不齐的内容成为了移动媒体平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自媒体人“燕子李三”在前几日的一篇文章中说到,自媒体尝鲜者、博客和微博的大V、自媒体新锐和草莽……经过这两三年的洗牌,基本尘埃落定。在他看来,个人原创内容的可持续生产力参差不齐,新开公众号的关注用户数增长极为缓慢的时候,个人在2016年再开公众号,没有做起来的机会。

其实不仅仅是公众号,整个自媒体行业也都是如此。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内容,除非专业化、机构化运营,否则很难在长时间内持续、高效地产出优质内容。即使是笔者个人,也对自己的自媒体生涯感到担忧,这大半年来虽说基本保持了一周五更的频率,但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如果年后工作发生变动空闲时间锐减,自媒体生涯就将基本结束。

所以在1月16日的钛媒体原创节上,获奖作者名单中首次出现了两个机构自媒体——闹客邦和娱乐资本论。这类自媒体都已机构化的姿态运营,由前媒体人或是专业人士运营,能够持续产生内容,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王永治也在新榜大会上谈到,泛媒体人永生,只要生产内容、提供事实就是媒体人,而对于真相的挖掘和逼问,永远需要专业人士。

 

而在2015年我们也悄然发现,机器之心、首席娱乐官等机构化、团体化运营的账号越来越多。即使是过去热门的自媒体人,也逐渐呈现出了“抱团取暖”将个人拓展为团体的姿势。过去那种是个人就可以开公众号搬运内容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内容创业只有靠机构、运营、资本和平台才能摆脱路径依赖,构建独特的竞争壁垒。

技术型繁荣:新媒体背后的内容价值凸显 

这一轮的新媒体繁荣其实可以看作是“技术型繁荣”。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经在一期节目中提到过“技术型失业”这个概念,值得是技术的进步使得部分工作岗位不再需要人的存在。而该文中谈到的“技术型繁荣”指的则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媒体平台的成长使得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具备沃土。

“技术型繁荣”带来的第一点优势便是流量分发渠道的多样化和立体化。过去在传统媒体时代,所有的内容都必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平台来分发,但到了今天,内容分发的平台延展到了移动终端之上,而且移动终端成为了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平台。

举个例子,过去的博客时代其实不乏优质内容,但类似微信公众号这样的现象级平台还是不够。博客的流量分发模式“很重”,更像是一群内容创作者之间的交流,相关博客的曝光还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

但在如今,腾讯家族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利用朋友圈的社交属性来进行流量分发,天天快报则可以利用算法推荐这样的推荐机制来黏住用户,腾讯新闻客户端则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分享到社交平台,带来流量的二次分发。

“技术型繁荣”带来的第二点优势便是流量分发的精准化。虽然作为一名自媒体从业者,笔者过去时常不理解移动媒体的商业价值,但一位朋友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令人豁然开朗——过去的广告投向传统纸媒,价格偏贵且不够精准,阅读量难以保证,转化率更是无从谈起。而投放给移动媒体,价格不仅远低于纸媒,大数据或是社区化背后的广告投放相对而言也更为精准。

这种流量的精准分发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传统媒体广告价值的下降和新媒体广告价值的提升。也就是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所说,“传统媒体人是赶马车的,新媒体是开飞机的”,两者的竞争不在一个层面。从市场份额来看,纸媒的广告连续三年以30%速度减少。到2018年很有可能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

纸媒“关停并转”背后的深刻影响便在于未来广告投放的资金也将从传统纸媒流向移动媒体行业。后者的流量和影响力将带来更多价值。垂直领域依托社交网络出现大量小而专业的团队,传统媒体资源向移动端转移。

第三点优势来看,平台支撑和技术进步让媒体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王永治先生更是大胆展望了未来资讯接收的可能场景,“随着智能玻璃技术的实现,以后我们可能在汽车窗户上就能看新闻,这意味着资讯触达的渠道越来越多,内容大有可为。”

其实汽车窗户上看新闻这样的场景可能相对遥远,但如今虚拟VR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在过去一年进行了多次VR报道突发事件的尝试。2015年的“九三”阅兵上,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试用了一把VR,几套设备分别在天安门东华表下、国家博物馆楼顶等位置拍摄。腾讯新闻在阅兵期间,率先利用3D虚拟技术突破移动端视频直播厅的互动体验。观看VR视频时,用户仿佛觉得受阅飞机拉着彩烟就从自己头顶掠过,能够找到沉静式的新闻体验。

有说法称,虚拟VR可能会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交互终端。未来的流量分发可能都会在VR设备上完成。而随着这样的分发渠道越来越多,移动媒体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沉浸感,其精准性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内容生产价值自然会进一步凸显。

全媒体融合:做平台的巨头们需要把握什么 

而对于平台而言,更多还是需要扶植优质内容的生产,打造优质内容的聚合航母,真正做到全媒体融合。不少平台都在扶植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展开了自身的探索。目前五大门户中在媒体融合这个层面上有较好探索的当属腾讯。腾讯在内容矩阵层面上做的规划显得非常长远。

在王永治看来,资讯终端视频化、视频终端资讯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笔者发现,每当在腾讯科技投稿后,腾讯视频又会针对稿件话题配上相关视频内容,腾讯新闻客户端以及天天快报等平台都会同时推荐,给予最大的流量支持。

腾讯网媒正是在通过“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天天快报”的媒体矩阵,实现多平台数据打通,再加上微信、手机QQ等腾讯内部多渠道整合推广,全平台推广与精品内容的组合,使得内容消费更加深度,整个内容平台的航母战舰已经初成格局。这种全方位配合、全产品矩阵的打法其实在门户转型的过程中堪称标杆。

当然,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这种产品之间的相互嵌入与融合只是一个层面,在商业模式、内容投资以及技术碳素三个维度上,平台还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王永治说,未来的新媒体市场将达到100亿,而如果有20%能够反哺行业,将会促进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结合此前许多平台的自媒体计划,可以看到,无论是腾讯还是其他媒体平台将在今年有很大的举措,媒体的反哺将能够让媒体人能够聚焦自己的领域,2016年,有价值的内容和专业媒体人将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此前提到的腾讯在3月份的重大举措,应该会加上腾讯的全媒体融合优势,这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当然,在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面对虚拟VR等前瞻性的未来,媒体平台更需要把握更多能够在未来掌握先机的新事物。早在2015年4月,第16届国际研讨会在线新闻(ISOJ)大会就以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业的运用作为讨论话题,BBC也表示称“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是未来的新闻业规则之一”。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写在最后:

不管技术如何改变,移动媒体的未来一定是以内容和服务为主。其未来在于打通内容和服务之间的道路,实现无缝对接。在当今的移动新媒体环境中,腾讯网媒针对其他同行的取胜之道除了传统的高质量新闻采写外,还有腾讯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微信和微信公众号等现象级产品,在取得第一步的优势之后,全媒体融合的思路使其步步领先,最后平台反哺采编团队让其内容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正在退潮,巨头应用转型超级平台已成一种趋势,笔者发现,移动媒体目前已经在从单纯的资讯输出转型为结构化的资讯服务。正是如此,张小龙才会提出“微信应用号”的概念。如若平台能够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泛媒体人反哺,让他们聚焦自己的领域,有价值的内容和专业媒体人将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