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微信朋友圈出现以后,唱衰微博的声音就不绝于耳。然而,自2012年微信发布朋友圈功能以来,四年过去了,微博不仅没有被取代,反而越发成为品牌营销、粉丝经营的主战场。开放的资讯平台、丰富的营销产品体系、强传播弱关系的属性都是微博不可取代的原因。
热点强传播用户弱关系
都是社交平台,但微博和微信的差别其实很大。
首先从使用场景上说,微博像广场,微信是客厅。微博强调的是公开,微信强调的是私密。表达个人心情肯定在朋友圈,发布公共议论经常选择微博。
其次从传播模式上看,微博是涟漪式传播,微信是直线式传播。从MAU(月活跃人数)来看,微信为 6.5亿而微博仅为2.2亿,看似覆盖人群微博不敌微信。实际上,微博更加开放,对粉丝影响更大,更精准,而微信相对封闭,除了腾讯自营的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外,其余广告很难达到微博的到达率和传播范围。就传播方式来说,微博是涟漪式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效率更高,更加强势;微信更多是直线式传播,用户喜欢某个内容推荐给朋友,只有通过他认证的朋友才可以看到,这种传播更柔和,更具有亲和力,但相对窄众。
(微博与微信的传播价值博弈)
微博的特性是热点强传播,用户弱关系。 时至今日,微博依然是头条事件第一聚集高地,无出其右。以#黄晓明baby1008大婚#为例,24小时内曝光量达59.2亿,每分钟互动次数达到5,546次。
开放的资讯平台
与微信基于熟人关系不同,微博是基于兴趣和开放关系的社交平台,具有社交+资讯的双重属性。
微博强调单向关注、开放关系。用户可以关注任何他们想关注的人,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就自发在平台内形成了意见领袖和粉丝经济,也就形成了微博的媒体属性和营销价值,同时也为粉丝营销打下基础。
微博将无数个个体连接起来,他们中间也相互关注和被关注,从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网络。这种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高效,且具备强烈的原生内容倾向。由此,微博也成为很多新闻事件的最初消息源和热门讨论地。在世界杯期间,微博上的世界杯话题互动 19.6 亿条,总阅读量超过297.5 亿,堪称惊人。
可见,微博是一个聚集兴趣用户的平台,这一点有点像豆瓣,但比豆瓣更加开放。通过明星、新闻事件和热门话题,用户都可以很容易找到一群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由于起步较早,微博的用户分布更加均衡,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也更深。
丰富的营销体系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一直希望保持微信在社交功能上的纯洁性,从而自断手臂,砍掉了很多营销功能。而微博似乎天生为传播而生,在内容与广告的博弈中,用户和平台都逐渐找到了平衡点。微博提供丰富的营销工具和全面的营销体系,同时引导品牌创新玩法,将营销变得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从而实现用户、品牌、平台的多赢局面。
由于具有媒体属性,微博具有很强的造星能力,这一点对于品牌也是一样。洋码头扫货神器就凭借微博的Bigday产品体系,在微博一夜成名。微博的Bigday产品体系包括开机报头、下拉刷新背景图、信息流广告、发现页Banner、搜索落地页和热门话题等,无缝覆盖用户浏览微博全路径,助力品牌无死角触达粉丝。
此外,品牌还可以借势明星充分调动粉丝热情,实现涟漪式传播,收获用户的同时更赢得声量。以凭借粉丝营销成名的小米为例,微博助力其迅速突破产品生命周期瓶颈,跨越品牌营销的鸿沟,构建社交帝国。
(产品生命周期:跨越品牌营销的鸿沟)
随着电商市场进入红海博弈,流量思维已经过时,社会化电商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化电商第一位就是粉丝。这就要求电商品效合一,不仅关注ROI效果提升,而且看重社交媒体上客户口碑、平台形象等。今年双十一,天猫选择微博作为第二战场,正是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
(移动的微博:24小时手机刷微博的场景)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不是趋势而是主流,微博是真正的移动端杀手级应用,拥有最广泛的用户基础,覆盖用户从起床到上班、回家、睡前的全时段,活跃用户高于主流新闻APP 。微博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